□董素印
时光飞逝,思念倍增。
按照苏北里下河地区的习俗,母亲去世后的“六七”,是我们儿女和嫡系亲戚对她的最大祭祀活动日。从母亲去世之日算起,每七天为一个祭拜的重要日期,“六七”时,我们要再次举行祭奠仪式,还要将母亲生前的日常用品,特别是鞋帽衣物一并烧给她,以此表达对母亲的哀思、缅怀和纪念,这也是对中国农村丧葬文化传统的一种延续。
遵照母亲的遗愿,在她下葬后的几天,我们将她老人家生前用过的一些像样的东西“打包”,待“六七”时给母亲“送去”,包括寒衣、春夏秋衣、鞋帽袜子等十多个包裹,装满了一辆三轮车。想必这么多的行囊也足够她老人家“享用”一阵子了。
母亲的行囊我再熟悉不过了。因为,这些行囊中的鞋帽衣物,除了姐姐们平时给她添置以外,都是我们夫妇俩亲自给她老人家上街购买的。特别是我的爱人,她知道母亲平时喜欢淡雅整洁的穿着风格,知道母亲衣物鞋帽的尺寸,有时姐姐们买来的衣服母亲不一定合身,但我与爱人每次买回的东西都是经过精心挑选、是爱人用手反复测量过的,无论是颜色还是大小,母亲一看就喜欢,一试相当得体;唯一让她不满意的就是嫌买的衣物太贵了,说不适宜她的穿戴,但每次穿上新衣,她都要反复在邻居亲友面前炫耀夸赞一番,欣喜之情毫不掩饰。
我熟悉母亲行囊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每次母亲到她的其他儿女家居住时,都是我们亲自将她的衣物从衣柜中收拾出来,并开车将她和随身的行囊一起往返接送。母亲一生务农,直到十多年前父亲去世后,我们便“没收”了她耕种了一辈子的土地,让她随儿女们一起生活。她也毫不谦虚地对我们夫妇说,现在无牵无挂了,今后你们那里就是我的家。
在与儿女们一起生活的10年时光里,虽然不全居住在我们家中,但每次从她的其他儿女家中回到我们家里时,她总是说“在外面特别想家!”显然,在她的眼中,我们的家才是她心目中真正意义上的家。是的,在她老人家的行囊中,不仅有我们儿女给予的爱,就连我们的儿子儿媳也经常向老太太表达爱意。我爱人经常与母亲开玩笑说,在我们家又不给您开“小灶”,从没给予特殊待遇,与我们同吃同住,甚至有时忙起来连一日三餐都不及时,为什么还喜欢这里?母亲总是说:“这么多年来,你们俩不仅处处关心照顾我,孙子孙媳妇也经常回来看望我,就连重孙子们也都将好吃的带给我,向我嘘寒问暖,这样的好生活谁不喜欢?”母亲享受天伦之乐的幸福之情溢于言表。
今年五月,母亲刚过完九十岁生日不久便离世了。去年,她查出得了肺癌,经过及时医治和细心调理,终于躲过了一劫,并基本恢复了健康。不巧的是今年初春又查出患上其他毛病,好在暂时不怎么疼,便又到姐姐们家去了。不久,母亲又感到身体不适,便催促姐姐们将她送了回来,回来后身体一直不怎么硬朗,我们动员将她再次送进医院治疗,她怎么也不肯去,叮嘱我们一定要让她在家里寿终正寝。考虑到她老人家年事已高,体内已多次出血的不良症状和精神状况,只得遵从她的意见,满足了老人家的最后心愿。临终前,母亲没有半点怨言,只是反复表达对儿女们的无限谢意,她越是如此,越让我们倍感惭愧。“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在老人家的病床前,我们做得还很不够,哪像她当年养育呵护我们那般细致!
“六七”那天,我们心情沉痛地将母亲的全部行囊送走,相信老人家一定会高兴吧。但愿天堂无苦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