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美文
2023年02月03日

母亲的元宵节

□李坤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老家村上非常受欢迎的传统节日,而吃元宵,则是必不可少的习俗。

老家那把元宵叫“汤圆”,元宵节乡亲们都要美美地吃上一顿汤圆。母亲对元宵节的重视程度丝毫不亚于春节,她对汤圆原料的要求极其考究,完全可以用“执拗”来形容。

进入腊月,母亲就开始准备元宵的各种食材了。母亲精挑细选了糯米,挑出杂米粒,筛去碎米,把糯米淘洗后浸泡在水中。等到一粒粒糯米被水泡得又白又胖的时候,捞出来沥干水分。这时水分掌握非常重要,水分太多糯米面容易抱团,太干了糯米面太粗没有黏性。湿度合适的糯米加工出来的面才细腻滑润,煮出来的汤圆才色泽清亮、口感黏糯。

村里磨坊加工糯米面的是杂粮机,为了保证面纯正,一定要确保上一家也是加工糯米面的。在母亲捞出糯米晾干的当口,父亲一次次到磨坊打探询问,很多时候要跑好多趟。

加工好的糯米面一定要及时晾干,千万不能捂着。家里几个直径一米左右的笸箩铺满了糯米面,我和母亲一天多次抬着大笸箩追赶着太阳,挪放到院子里向阳的地方。有一年母亲走亲戚,千叮咛万嘱咐父亲一定要多搬动勤翻动,父亲却因为临时有急事忘记晾晒,那年煮好的汤圆都成紫红色了,一点也不好吃。

“板油熬出来的油包汤圆香,鸡冠油有股淡淡的腥味。”母亲对猪大油的要求也是很高的,一定要是猪肚里的板油,鸡冠油是万万不能的。桃酥一定要厚一些,煎得颜色微微深点为宜,用母亲的话来说桃酥太薄了发硬成块,不能捏成粉面。

诚如母亲所言,每年按照母亲要求买的板油和桃酥果然如此,煮出来的汤圆香气扑鼻。在乡亲们眼中,母亲的汤圆在村上永远是“别人家的汤圆”,软糯香甜、富有弹性。不识字的母亲从生活中学到了多少生活的智慧啊,每每谈起,都让我心生钦佩,深信不疑。

母亲用沸水把汤圆面和好,揉成糯米粉团,在糯米粉团静置的时候,母亲开始做馅。桃酥捏成面,炒熟的花生米擀成碎块,挖几大勺熬好的猪油,抓一大把芝麻和白砂糖充分搅拌成馅,在搅拌的时候各种香味袅袅地钻进鼻翼,让你忍不住深吸几大口。

调好了馅,就开始包汤圆了。母亲拿起一个糯米粉团边捏边旋转,捏成厚薄适中的汤圆皮,放上汤圆馅,然后再捏成一个球形,最后放少许糯米粉滚圆。经过一次次揉捏,一个个劲道绵软的汤圆就做好了。整个过程,母亲双手舞动十指翻飞,像极了一位美丽的手指舞者。

水烧开,母亲把汤圆放入滚烫的锅里,边放边用铲子贴着锅底活动一下,避免汤圆粘到锅壁上。等到水再次沸腾的时候,白白胖胖的汤圆就浮了上来,再等上两三分钟汤圆就熟了。

汤圆盛上桌,可不能立即下口。有一次我迫不及待地咬上一口,被烫得哇哇大叫,咽也不是,吐也不是,逗得全家哄堂大笑。

后来我就知道了,从锅里刚盛出来的汤圆要先用筷子挑开一个小孔,让热气散出来。小孔里,花生碎、桃酥面、芝麻在猪油和糖水中微微荡漾,还没有大快朵颐就香气绕唇,让人不禁口中生津了。

年年元宵节,今又元宵节。坐在灶膛前添着柴火,听着母亲唠叨着家长里短,看着锅里腾腾升起的热气,人间烟火在我的心间蔓延。母亲元宵的香气,飘满了我每一个元宵节的记忆。

正月十五花灯红 吃米团庆元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