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理论周刊
2025年03月31日

用好新四军革命精神加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

徐贵耀

新四军革命精神蕴含党的优良传统和伟大精神,源自新四军战士对祖国的无比热爱,是新四军为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解放而浴血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其思想内涵与干部教育培训追求的价值取向本质上是一致的。我市作为革命老区和新四军重建军部所在地,拥有248处红色遗址遗存、5766件馆藏革命文物、98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128个烈士命名镇村等资源,将承载其中的革命精神融入干部教育培训,有助于夯实党员干部信仰之基,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有助于党员干部站稳人民立场,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有助于锤炼党员干部的意志品质,发扬担当和斗争精神,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奋力谱写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新篇章。

进一步丰富精神内涵,夯实教育培训基础

作为党和人民英勇奋斗光荣历史的重要载体,新四军革命精神具有极其丰富的思想内涵。进一步挖掘和系统梳理新四军的丰富史料,能帮助党员干部更好领悟红色文化的“深味”,提升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说服力。

开展“全方位”挖掘。通过查阅历史文献、档案、回忆录等,在走访调研、摸清家底基础上,强化系统观念,推动革命遗址及文物整体保护,不断构建和完善新四军历史,丰富革命遗址及文物数据库,开挖遗迹遗址遗存“精神富矿”。

进行“系统性”阐述。组建市级专业研究团队,开展有组织科研,加强对外合作,对涉及新四军历史的重要人物、重大事件以及背后的新四军红色文化的形成条件、主要内涵、当代价值等深入研究阐释,逐步形成相应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配强“专业化”师资。坚持以专兼结合方式搭建由领导干部、专家学者、优秀讲解员、业余爱好者组成的师资库,培育新四军特色教学宣讲团,实现师资力量专业化、多元化、大众化。

进一步创新方式方法,激发教育培训活力

把新四军历史讲深刻、讲鲜活、讲出新意,必须优化教育培训方式方法,增强红色文化的学习“趣味”,实现以育赋能,体现政治性和理论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

打造“实境课堂”。作为重要载体,陈列展览是干部教育培训的生动素材,既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场馆电子讲解、地图导航、细节实景展示及互动体验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突出本体;也要完善展览管理机制和支持政策,及时深化研究、跟进补充体现时代精神的展陈内容,在彰显历史纵深感的同时,饱含生动现实感。

拓宽“课程深度”。基于各县(市、区)各有侧重、各具特色的教学主题和典型案例,每个现场教学点应至少开发一门精品课程,努力打造“一馆一精品”课程体系,并将其作为各单位日常学习资料。教师应强化红色培训理念、提高教学点认知,深化“基地讲解员+党校教师”双师制教学,善于引导学员通过与历史对话,感悟新四军革命先辈的精神世界,学习他们的工作方法,对照反思自身不足和差距,达到“以史育人、以情动人”的教学目的。

优化“培训供给”。组织部门、培训机构、干部所在单位建立健全需求调研的协商机制,共享培训需求信息,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干部教育培训供给新模式。在新四军革命精神学习中,通过对当地红军后代、先进典型代表等人物访谈来呈现教学内容,让学员在互动提问中交流感悟;开展朗诵一封封书信、讲述一个个新四军的故事,让学员体悟新四军抗日杀敌、决胜千里的谋略智慧和勇气担当的沉浸式课程;充分聚焦干部自身成长故事和感悟分享,组织学员进机关、进村组、进社区、进企业开展调研,引导学员结合新四军历史制作红色小视频,实现学、思、践、悟一体贯通。同时,利用融媒体网络平台、直播平台等组织干部线上学习,打造“空中微课堂”让更多基层干部享受优质培训资源,解决工学矛盾,完善党员干部红色教育培训矩阵。

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提升教育培训质效

用好新四军革命精神,加强干部教育培训是一项不断推进的系统工程,需要多部门相互合作发挥作用,应着力在参训机制、部门协作、教育保障、效果评价上下深功夫,提升持久力。

健全学员参训机制。摸清底数、明确重点,建立健全干部教育培训数据库,精准分配培训名额,做到培训周期内应训尽训。构建干部全周期教育培训体系,强化源头培养、跟踪培养、全程培养,推动干部能力素质始终跟上事业需求、岗位需求和时代步伐。

健全部门协作机制。构建以组织部门为主,各部门各单位、广大干部积极参与的教育培训工作格局,将新四军革命精神教育摆在年度制定的干部教育培训计划的重要位置。把抓好干部红色教育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与党建工作、中心工作一起谋划落实。各级党委牵头制定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清单时,将干部红色教育培训责任纳入清单内容,明确具体工作事项和要求。

健全培训保障机制。各级党校是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主渠道、主阵地,要充分发挥其培训功能,实现基本培训的目标任务。完善党的创新理论学习长效机制,利用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党员活动日等常态化开展红色教育,不定期举办新四军革命精神主题教育。强化教育功能推进社会效益延展,实施新四军红色资源新媒体传播工程,充分发挥“盐城党建”“盐城宣传”在微信、抖音、微博等新媒体平台的传播力,上传新四军革命精神宣讲课程。打造文旅链,扩大教育链,将新四军相关的舞台剧、新四军三大盐场、新四军在盐阜大地的作战线路、新四军纪念馆等串点成线,激发广大党员干部的精神共鸣和自豪感。积极探索学用结合新模式传承新四军革命精神,将新四军革命精神凝练形成可落实的经验,围绕招商引资、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等重点课题,为干部分层次分类别提供实践平台。

健全效果评价机制。持续加强干部教育培训效果的跟踪问效,避免“一训了之”,组织开展“撰写一篇心得”“进行一次汇报”“开展一场交流”“站上一次讲台”等活动,常态化分享学习体会,交流心得感悟,达到“一人参训、众人受益”“一场培训、持续提升”的效果,带动党员干部队伍素质整体提升,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盐城新实践。

(作者为市委党校教授、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基地特约研究员。本文为2024年度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教学规律研究专项课题“本土红色资源的发掘与运用研究”〈JY2024046〉阶段性成果)

手机扫码分享本文
高校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以立足地方的适配性改革助力“双向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