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党的二十大作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三位一体”战略部署,赋予高等教育新的使命、新的担当。新时代新征程,高校不仅是人才培养的基地,更是助力科技创新、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指出,要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发展,强调引导高校在不同领域不同赛道发挥优势、办出特色。立足地方所需、高校所能,在双向赋能中办出特色成为地方院校走出“舒适区”的重要选择。前不久,市委书记周斌在考察驻盐高校时也提出,要持续深化校地合作,实现双向赋能。近年来,盐城师范学院体育学院紧跟社会需求,以提升人才培养社会适配度为突破口,多层次解决供需问题,推动更高层次的校地融合,切实承担起服务地方教育体育事业发展的历史使命。
以立足地方、服务地方为导向,把握校地“双向赋能”切入点
始终坚持以立足地方、服务地方为导向,以促进本地区体育事业、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己任,在地方学校体育事业、健身休闲运动产业发展中强化办学特色。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盐城师范学院体育专业策应地方全民健身发展需要,在原有产业基础上,增设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两个本科专业。
扎根地方教育、服务地方体育、策应地方产业,无形中打破人才培养同质化困局。学院毕业生能适应本地区教育体育领域发展要求,具有坚定信念和吃苦耐劳品质,专业基础扎实、实践技能突出、发展潜力强劲,可以更好满足盐阜地区体育人才需求。学院两个专业先后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驻盐高校共有23个),成为国内有一定影响、省内有一定地位、区域内有较强服务能力的品牌专业。
面向健身俱乐部、青少年体育培训机构及其他体育事业产业主战场,盐城师范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毕业生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理念,着力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服务体育强市建设。
以人才社会需求适配度提升为抓手,找准校地“双向赋能”突破点
服务地方发展,提升毕业生留盐率。学院探索启动专业应用型转型,对标社会需求,研究把握地方体育专业人才需求结构与能力结构,推进落实“三聚焦三对接三侧重”系列改革,构建以学生为本、能力为重、合作育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三聚焦”指紧扣“培养什么样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目标导向,策应“健康中国”“体育强国”“老龄社会”体育需求,确立“以服务地方一老一少身心健康发展需求,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情怀,具备专业知识和跨学科素养及综合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体育人才”的培养方向。“三对接”指强化“目标、过程、效果”三维人才培养逻辑链的循环对接、“产学研赛用”一体化人才培养过程链的无缝对接及“双维度”支撑“三标准”考核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链的有效对接。“三侧重”包括构建形成指向“三会三能”的人才培养规格,搭建形成“3+X”专业课程群与“五链接”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以及突出服务地方“一老一少”身心健康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定位。把握体育专业学生素养提升的关键环节,以课堂为核心、实践为重心,推进校地融合、产教融合、科教融合、校校融合,有效提高学生职业技能与行业需求契合度。
经过10余年探索实践,体育学院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适配度明显提升,毕业生连续多年对口就业率超75%,留盐率维持在40%左右。“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体育学院学子,活跃在体质健康促进、体育产业运营一线,正成为推进盐城加快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的有生力量。
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相结合为纽带,挖掘校地“双向赋能”创新点
体育学院大力推动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积极搭建校政企合作平台,创设人才协同培养方案。与市教育局、体育局、苏体产业集团、市体育产业集团等签订相关协议,组织开展体育健康指导、体育行业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体育项目推广和培训等活动,打通课内外、校内外研学通道,在育人中服务、在服务中育人。积极承办各级各类运动会及单项竞技类比赛,先后牵头承办市第八届、第九届运动会,联合市体育局、教育局牵头成立“驻盐高校体育发展联盟”,打造“市长杯”篮球联赛高校组比赛(校BA),并积极谋划足球联赛,着力培植体育社会服务合作品牌。
策应专业办学应用型转型,体育学院着力推进科学研究重心转换,大力扶植横向科研,鼓励教授、博士将科研做在实践中,做在政府、企业需要的地方,7项决策咨询成果获各级领导批示。先后与市教育局共建市中小学体质健康发展研究中心、配合市运动模范市创建成立体育强市研究院、与市体育产业集团共建体育硕士工作站。
筚路蓝缕启山林,栉风沐雨砥砺行。新起点新征程中,体育学院将进一步推进校地融合力度,谋求更高标准与市体育局、教育局、体育产业集团等涉体政企部门合作共建,以“属地有体育的地方就有体院人的身影”为目标担当,为社会培养职业素养优良、专业基础扎实的体育专门人才,为属地体育教育事业创造新业绩、开创新局面。
(作者为盐城师范学院体育学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