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珍 袁春晖 汪臻
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而新质生产力在传统生产力基础上提出了更高、更符合时代要求的标准。它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其核心要素是科技创新。科技创新的根本在人,高校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科技创新所需的研究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因此,高校应积极依托优质资源,进行前沿科学研究,通过产学研合作,推动创新成果实现有效转化,在产业升级上实现增速提质。
高校教育与产业现状
我市拥有多所高等院校,涵盖综合类、师范类、工科类等类型,高校在学科建设方面形成一定特色与优势。盐城工学院主动适应江苏沿海开发、地方经济建设和建材行业发展需要,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等学科领域拥有较强师资队伍与科研基础,同时工程科学、材料科学、化学、环境生态学4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拥有6个省级重点学科。盐城师范学院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在教育学、文学、理学等学科拥有深厚积淀。江苏医药职业学院、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盐城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等职业学院利用特色专业学科优势,培养了各类型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各高校每年向社会输送大量本科及专科毕业生,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充足人力资源。但与发达地区高校相比,我市高校在整体办学水平、高端人才引进、科研成果转化效率等方面还有一定差距,服务地方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的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
我市传统产业有机械、纺织、化工,主导产业包括新能源(海上风电)、汽车制造(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钢铁,优势产业集中在食品加工、节能环保、现代物流等领域。当下,纺织产业链完整但囿于高能耗、低附加值困局,亟待绿色制造、创意设计赋能;化工产业面临环保整治与向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升级压力。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海上风电装机规模领跑全国,构建涵盖风机制造、风场运维、储能配套全链条,但高端核心部件制造、智能运维技术仍有短板;新能源汽车产业借政策东风,整车制造与零部件配套渐成体系,自动驾驶、车联网等创新应用有待突破。
高校教育赋能地方新质生产力发展面临挑战
高校科研能力与资源相对薄弱。近年来,我市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致力构建具有地域特色和高标识度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成为承接长三角产业、科创、人才资源最具优势的地区之一。但总体科教资源相对缺乏,科研能力较弱。高校科研经费投入不足,高校科研创新、实践教学设施更新主要依赖财政,社会资本参与度低,制约了科研深度和广度。此外,产业规划前瞻性与高校育人滞后性矛盾突出,资源整合乏力,让地方陷入“高校有成果、企业难应用”僵局。
高校与地方产业对接精准度有待提高。去年,我市加快构建优质企业梯队,新增中国独角兽企业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5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04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502家、潜在独角兽企业7家、瞪羚企业55家、新三板挂牌企业4家,新增数均创历史新高,可见我市对创新能力和新型劳动力的需求之高。尽管我市高校在产教融合方面做出诸多努力,但与地方产业对接过程仍存在精准度不足问题。部分高校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需求存在一定脱节,导致培养出的学生不能完全满足企业实际需求。同时,高校科研项目与地方产业发展契合度不够,部分科研成果难以在地方企业落地转化,造成资源浪费。
产教融合协同机制尚不完善。高校与地方企业、政府间的产教融合协同机制不够完善。政策落实与保障机制不足,国家虽出台了产教融合政策,但地方配套政策滞后或缺乏细化措施,致使政策落地难。校企合作深度不够,学校虽然积极推动产教融合以提升办学质量等,但企业因成本、风险等因素参与意愿较低。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脱节,部分高校和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未能紧跟“5+2”战略性新兴产业和23条重点产业链的快速发展及时调整优化,学生所学知识技能难以满足企业岗位要求,影响就业质量和产业发展。
高校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多元实践路径
靶向聚焦:构建契合产业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人是决定生产力发展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在人才结构上要求更多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要求高校构建契合产业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把高校教育发展需要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促进高校教育与地方产业协同发展;地方高校要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紧扣地方产业脉搏,准确把握地方新质生产力发展趋势与需求,建立产业需求动态监测机制,合理调整学科建设,对传统专业进行转型升级,同时引入符合新兴产业的新专业。积极推进学科融合,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学科与专业交叉融合,鼓励支持学生学习人工智能等新技术。
创新引擎: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建设,提升服务地方水平。地方推进新质生产力建设,需进一步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建设,提升服务水平。有组织科研是指通过一定结构设计和制度安排,汇集不同领域科研人员,集中优势资源,对关键核心技术进行协同攻关的科技创新运行模式。高校要突破学科与院系“围墙”,梳理现有科研力量,挖掘潜藏优势,通过跨院系合作、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等组织形式,集中优质资源合理配置,针对地方生产力发展要求,高校需积极响应并参加相关课题研究,带领学生密切研究前沿项目,切实把握我市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利用好地缘特色和优势,提高校内跨学科研究和企业协同攻关能力。通过开设创新创业课程、举办创业大赛、建设创业孵化基地等举措,为地方培育大量创新创业人才与项目,为地方新质生产力发展增添活力。
融合纽带:产教学研用协同优化,构建多元主体合作格局。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是一个有机整体,一个要素发生调整必然导致其他要素的改变。地方发展新质生产力需做好教育、科技、人才三个方面的统筹推进,进一步完善高校与企业、政府之间的产教融合协同机制,搭建高校教育与科研、项目实践、产业之间的桥梁。相关部门出台专项激励政策,设立产学研合作专项资金,对协同创新项目给予补贴奖励,引导各方踊跃参与。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助力企业精准对接需求,高校做好科技创新和人才输出工作,与企业共建研发中心,攻克多项产业难题;定制化培养专业人才,依据企业岗位需求开设课程、指导实践。科研机构聚焦前沿探索与成果转化,促进技术落地应用,推动产业技术迭代升级,企业应努力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优势,及时反馈行业热点与市场需求,让科研有方向、教学有目标,形成政府引导、高校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多元主体合作格局,为新质生产力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苏珍为盐城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袁春晖为盐城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汪臻为盐城工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青年研习会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