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理论周刊
2025年03月24日

大力培育乡村人才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王中军 洪林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江苏要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等方面持续用力。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完善乡村人才培育和发展机制。乡村振兴是一项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需要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协同推进,其中人才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人才是推动乡村发展的核心动力,是乡村振兴的基石。我市有近300万乡村人口,第一产业从业人员达80万人,亟须把乡村人才队伍培育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强市建设的重要举措,加强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壮大农村各类专业人才和实用人才队伍,挖掘更多“老把式”“土专家”,开创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局面。

优化地方院校涉农学科专业。传统的农业职业教育与现代农业需求严重脱节,全国涉农专业在校生占职教体系系数低,且大部分毕业生流向非农领域;乡村实用技术培训年均覆盖率不足30%,留守农民中掌握电商运营、现代农业技术者不足5%。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下,乡村数字技能人才缺口超200万人。我市作为农业大市,推动地方院校涉农专业回归“三农”人才培养主职主业,更是迫在眉睫。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优化调整涉农学科专业,全面实施乡村人才培养计划。鼓励高校开办“现代农业领军人才提升班”,实施“专业导师+创业导师”帮带机制,分层分类明确培养路径。以驻盐高校牵头、全市中小学协同,实施“乡村人才育苗计划”,鼓励中小学开设农业类实践课程,启迪青少年儿童对农业的兴趣,为后天培育农业人才播下种子。引导职业院校与农业企业组建产教联合体,扎实推进科技特派员、特岗计划等基层服务项目。

壮大乡村人才队伍。要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推动乡村经济、文化、生态等全面发展。近年来,我市乡村人才队伍虽有所改善,但仍存在对农业农村情况不熟导致“水土不服”、土地资金资源有限导致发展后劲不足、基础设施薄弱导致生产生活成本较高等问题。我市应通过“引培结合”方式,多管齐下,不断充实乡村人才队伍。鼓励高校毕业生、科技人员、退伍军人返乡创业,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依托“双创计划”“黄海明珠引才计划”等,定期发布急需紧缺人才目录,全面推行组团式引才模式,推动乡村人才队伍持续壮大、结构快速优化、素质大幅提升,全面打造现代化乡村人才队伍。通过培养乡村治理人才,提升基层组织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制度保障。加大培养乡村文化人才力度,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增强乡村吸引力和凝聚力。

提高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农业劳动力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土地产出、资源利用和农产品竞争力的强弱。就全国而言,近年城乡收入差距仍维持2.5:1高位,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在县域覆盖率不足40%,这种资源落差形成强大的人才抽离机制,导致乡村每年流失青壮年劳动力超千万人,返乡创业人员仅占外出务工群体3.8%。我市农业虽然盘子大、体量大、贡献大,但产出效率低、回报率低、市场竞争力相对较弱。以传统农民、老化农民从事农业生产为主,是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必须改变我市农业农村现状,对农业从业人员特别是对返乡青年进行系统培训,建立“理论教学+基地实训+项目实战”三维培养体系,培育一批懂技术、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建设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乡村人才队伍,提升农业劳动力整体素质。

立足服务保障。加强信息服务,摸准全市乡村人才需求脉络,建立乡村人才数据库,用好农业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构建常态化信息采集及反馈机制,动态掌握全局发展情况,根据不同需求给予精准政策支持。加强专家技术服务,进一步建立健全乡村人才与驻盐涉农高校或高校涉农专业及相关科研院所供需交流通道,鼓励专家深入一线指导,帮助乡村人才做大做强产业。加强行政服务,优化服务渠道,精简办事流程,提高办事效率。加强政治关爱,提升乡村人才在各类荣誉评选中的比例,选树乡村人才典型,提高乡村人才职业荣誉感。完善乡村人才激励机制,设立乡村振兴人才专项机制,破除身份壁垒,实施“技术入股”“项目分红”等激励举措;重点关注返乡创业农民工、城市能人、退伍军人及在乡创业者、农业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等农业从业群体,减少他们的后顾之忧,确保人才“留得住、用得好”。开发“云上农院”数字平台,为农业从业人员提供终身学习服务。

《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明确将“培养乡村人才”列入九大重点任务之一,提出“健全乡村人才保障机制”等具体举措。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必须进一步壮大农业农村人才队伍,更好服务农业强国建设,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当各地涌现出既深谙乡土文化又掌握现代技能的乡村人才、数字技术赋能下的新型职业农民成为令人向往的职业选择,乡村全面振兴便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这既是破解“三农”难题的关键钥匙,也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王中军为盐城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科技处处长,教授;洪林为盐城工学院高等教育研究院研究员)

手机扫码分享本文
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用好改革“工具箱” 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