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艳娟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全面落实民营企业座谈会精神,一视同仁对待各种所有制企业,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政府工作报告》也多次提及民营经济,明确表示“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扎扎实实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表达了党和政府对民营经济浓浓的关怀,释放出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强烈信号。
民营经济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器,也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在不久前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我国民营经济已经形成相当的规模、占有很重的分量,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具备坚实基础”。目前,我国民营企业数量占企业总数92%以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也在92%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达95%。这些数据表明,民营企业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在推动科技创新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稳定的经济基础及巨大的市场规模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但当前民营经济发展也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既有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如因地缘政治、经济周期波动导致的全球经济不确定性,技术封锁、出口管制等导致的“出海”挑战;又有内部结构性矛盾,如融资困境、账款拖欠、国内需求收缩、增长动力减弱、部分领域“玻璃门”“弹簧门”隐性壁垒、技术“卡脖子”等。但这些困难和挑战,总体上是在改革发展、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出现的,是局部的、暂时的,是能克服的。我们应保持发展定力,增强发展信心,推动标志性改革举措加快落地,更好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
用好政策法治“工具箱”,强化政策保障与法治建设,这是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政府工作报告》回顾2024年工作时提到,“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改善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应通过政策保障,消除制度性梗阻,以法治建设稳定发展预期,激活民营经济的内生动力,实现从“生存型增长”向“战略型发展”的质变。政策向好的同时,还要关注政策理解力、执行力及市场反馈等影响政策最终效果的关键因素,配套建立及时有效的反馈机制,允许民营企业充分表达诉求,及时更新调整具体实施细则,让“政策善意”真正转化为“制度红利”,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用好金融体系“工具箱”,深化金融支持体系改革,这是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血脉,其改革深度直接决定民营经济能否突破“融资难、转型慢、出海险”的成长瓶颈。深化金融支持体系改革,不仅是摆脱民营企业生存困境的现实需要,更是培育新质生产力、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点。应多措并举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提升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和便利度,加强财政与金融配合,强化政策性金融支持,推动金融支持体系真正发挥作用,成为民营经济创新驱动“加速器”、产业升级“推进器”、全球化出海“稳定器”。
用好服务管理“工具箱”,优化营商环境与服务生态,这是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沃土。优化营商环境,需要政府由传统“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各级政府必须树立“民本位、社会本位、权利本位”思想,真正急企业之所急、虑企业之所需。下大力气创新企业服务机制,努力破除时间成本、合规成本、摩擦成本“三大成本冰山”,提高企业办事效率。优化要素配置,在人才服务、土地资源配置、能源服务等方面整合发力,打造“全生命周期服务链”,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的痛点、难点和堵点。加快数字赋能,构建“云上服务生态系统”,通过AI流程重塑,提高政策精准匹配性,帮助企业快速、精准获知最新政策信息;加强产业协同云平台建设,帮助企业提高资产利用率,缩短交付周期。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是通过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重构了“政府—市场—企业”的共生关系,为民营经济持续向好发展提供一片沃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从来都是在风雨洗礼中成长、在历经考验中壮大”。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民营企业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只有保持发展定力,增强发展信心,才能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持续推动下,民营企业必将以更大魄力、更强韧性、更高质量,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书写辉煌篇章。
(作者单位: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