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理论周刊
2025年03月17日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李森林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江苏要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等方面持续用力,在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和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上多办实事,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可及性上再上水平。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不断探索推进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我市坚持人民至上,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为主线,着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以“大农业观”筑牢粮食安全根基,夯实乡村振兴物质基础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当前,我国农业再获丰收、农村和谐稳定,同时国际环境复杂严峻,我国发展面临的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越是应对风险挑战,越要夯实“三农”工作基础。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是实现经济发展、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持守正创新,锚定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农业强国目标,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和新的致贫,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基础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苏要把握好挑大梁的着力点,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在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上勇争先,在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上走在前,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作示范。我市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让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打头阵,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突破传统种植业思维,向森林、草原、海洋要食物,通过发展设施农业、智慧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在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基础上,通过科技创新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以三产融合激活乡村产业动能,打造乡村振兴强劲引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济体量大,向前发展就需要更大的推动力”“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国内国际,抓好城乡融合、区域联动,优化生产力布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我市要先行先试、内外兼修,通过深化改革开放不断除障碍、增动能;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主动破除地方保护、市场分割和“内卷式”竞争;积极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以三产融合激活乡村振兴动能,跳出“就农业抓农业”窠臼。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注重引导农民发展适合家庭经营的产业项目,因地制宜发展庭院经济、林下经济、民宿经济。加大稳岗就业政策支持力度,强化就业服务和劳务协作,培育推介特色劳务品牌。推进家政兴农行动,强化大龄农民工就业扶持,推动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和有效运转,依法纠治各类欠薪问题。通过各种联农带农方式,把产业深加工、电商营销、文旅融合做成三产联动的大产业,打造乡村振兴强劲引擎。

当前,预制菜产业年均增速超20%、乡村旅游接待量不断增长,表明新业态已成为乡村经济的新增长点。应重点培育县域富民产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以产业兴旺为重点,不断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和乡村经济活力,在乡村旅游业、现代农业、特色加工业等产业上下功夫,有效构建起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新格局,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

以治理创新重塑乡村社会生态,筑牢乡村振兴善治基石

办好农村的事,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关键在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大省挑大梁,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我们必须坚持不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夯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政治责任,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健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

乡村治理是一项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对乡村治理工作的全面领导,确保党在乡村治理工作中始终能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为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落实县乡党委抓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和乡村治理的主体责任,全面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积极开展党员联系群众活动,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切实把党在农村的阵地建到农民群众心里、把政治优势转化为实际效果。深化自治、强化法治、实化德治,着力健全完善以党的基层组织为领导、村民自治和村务监督组织为基础、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组织为纽带、各种社会组织为补充的农村组织体系;创新自治形式,丰富自治内容,引导村民主动说事、议事、主事,增强村民主人翁意识,真正实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

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共享理念和互联网思维,正重塑基层社会生态,有效激活个体主动性,增强社会多元主体的有机组合。我市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转变治理方式和治理手段,探索建立“互联网+”治理模式,推进各部门资源和服务整合,推行“一门式”受理、“一站式”办理,提升乡村治理智能化、信息化、精准化、高效化水平。

以深化改革释放农民主体活力,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抓科技创新,要着眼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既多出科技成果,又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探索建立一套促进“人、地、钱”三要素市场化配置,产业协同发展、生态价值高效转化的制度体系和创新机制,推动农村各项制度相互衔接、协调互补。瞄准关键领域引领改革纵向推进,将乡村治理与产业发展、人才培育、文明乡风、生态建设相结合,探索建立乡村治理与社会经济发展有机融合机制。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不是将农村简单城市化,而是建立要素双向流动机制,让城市与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应着力构建农村集成改革联动机制,破解不同部门、不同层级、不同领域间相互分离和相互掣肘问题,消除农村改革创新零散化、碎片化难题,确保各项改革创新有机衔接、相互支撑。深化农村改革,既要稳慎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也要创新农业支持保护政策,守住“不能把农民利益减少了”底线,确保改革红利惠及广大农民。

(作者为滨海县委党校副校长)

手机扫码分享本文
勇当“碳路先锋” 更好服务大局 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持续增进民生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