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慧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在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和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上多办实事。市委八届九次全会指出,要在增强社会治理能力上勇突破。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增强社会治理能力必须向基层赋能,下移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全力夯实社会稳定根基。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基层治理的关键是加强党的领导,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是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建设的题中之义。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必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深化党建引领优势,进而转化为基层治理实际效能。
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政治优势。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一直突出基层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核心作用。基层党组织是党的决定贯彻者和基层社会治理领导者,能积极推动改革发展,并作为“超能型引领主体”引导党员干部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同时,基层党组织是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的战斗堡垒,党建引领能确保基层治理的社会主义方向,各级党员干部应树立看齐意识,向党中央看齐、向领导核心看齐,准确理解政策执行的重要性,增强执行的自觉性,保持战略定力,夯实党的执政根基。
充分发挥党的领导组织优势。组织功能是中国共产党的优势所在,要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让党员成为“领头羊”,建强服务型党支部,深化“四强”党支部创建。继续强化责任落实,制定完善基层党建责任清单和党组织书记具体抓清单制度,构建党组织统一领导、各类组织积极协同、广大群众广泛参与的基层治理体系。在全市范围内不断增强阵地建设,增加党群服务中心数量,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打造基层“15分钟党群服务圈”,完善基层党建组织体系,打造党建共同体。
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党组织领导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能有效降低治理成本,实现源头治理,将和谐稳定创建在基层。
发挥群众自治作用,提升基层治理参与水平。学习借鉴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和“枫桥经验”,坚持把基层事务决策权、管理权、监督权交给群众,推动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依靠群众就地化解矛盾,可在居委会、村委会建立相应的群众性调解组织,通过加强网格化管理,充分依靠群众提升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能力。同时,完善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不断探索构建基层社会治理自治规则体系,制定群众行为约束“负面清单”和劝导式“正面清单”,增强主体意识。
发挥群众法治作用,提升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更好发挥法治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保障作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引导和规范社会生活,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培育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树立法治权威,推广法治理念,实现全市“红色物业”全覆盖,打造更多法治乡村。
发挥群众德治作用,提升基层治理软实力。德治是基层社会治理的伦理根基,要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托我市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提高全民道德素养。可通过出台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发挥乡贤、道德榜样、村规民约、家训家风、生活礼俗的教化作用,引导群众行为,规范社会秩序,平息矛盾纠纷。鼓励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搭建志愿者与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合作平台,吸纳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基层治理,打造“邻里义工队”“服务‘云小二’”等,促进志愿服务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发挥志愿服务德治功能,激发群众参与文明建设热情。
提升基层社会治理和服务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既要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智能化,又要通过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提高精细化水平。新形势下,提升基层社会治理和服务能力,关键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推进治理方式创新,全面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
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基层通常指国家政权组织体系中最接近人民群众的层级,是国家与社会的结合部位,由此生成基层社会,其主体是人民群众。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发生在基层、发酵于基层,处理不好可能无事生出事来、小事演变成大事。各级党员干部要带头建立更多基层党支部联系点,健全和落实领导干部定期下访和接待群众机制,畅通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等通道,带头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建立完善监督体系,加强对基层治理工作的监督和评估,做到及时整改,并在党支部班子建设上注重选拔和培养优秀党员干部,形成正向激励效应。
积极创新治理方式。善于运用新技术手段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的数字赋能与科技赋能,打造智能化公共服务平台,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水平,如“江苏有线”依靠网络业务平台,打造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的数字引擎,推动治理方式和手段现代化。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推进网格化信息系统建设,建设智慧城市、智能社区等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利用的现代化管理模式。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在信息收集和处理方面的优势,借助人工智能制定出符合民众真实需求的制度方案,动态监测群众需求,真正让基层治理更具效能、更有温度。
(作者单位: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