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理论周刊
2024年09月02日

以“两河理论”引领盐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刘迪

江苏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将盐城纳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体系的建议,构建了网状分布的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格局。我市至少有4条重要的盐运水系,连同天然河道在盐城地区与大运河主干道之间形成密集水网。大运河的疏通和繁荣离不开支线河道及其沿线城市城镇及产业的支持,盐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刻理解“两河理论”的内涵要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考察时指出,千百年来,运河滋养两岸城市和人民,是运河两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希望大家共同保护好大运河,使大运河永远造福人民。“致富河、幸福河”即“两河理论”,其要求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沿线名城名镇保护修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运河航运转型提升统一起来,为大运河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创造有利条件。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两河理论”成为盐城大运河精神的聚焦点。大运河由人民兴建,并造福于人民。大运河不仅哺育了沿河城市,也赋予了这些城市独特的精神和气质。盐城因“盐”而起、依“运”而兴,境内多条盐运水系串通运河南北,“串场河”更是被称为盐阜人民的母亲河。在历经两千余年的“煮海为盐”发展中,造就了盐阜地区“崇尚自然、勤奋自强”的城市精神。这种精神是大运河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对大运河人文精神层面的深入解析,代表了几千年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源远流长的文化品格和精神内核。“两河理论”是城市精神集中体现的焦点,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根本目的。因此,盐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要以人民为中心,深刻理解人民属性,明确建设主体、开发主体、共享主体的人民属性,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殷切期盼。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两河理论”成为盐城大运河保护的出发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大运河保护要做到以人民为中心,正确处理好遗产保护与民生之间的关系。“两河理论”是大运河保护的出发点。盐城地处苏北沿海,制盐运盐历史悠久,运河遗产与海盐生产和运输活动密切相关,境内运河文化遗存涉及古邗沟运道和串场河盐运通道,是大运河生长的“原点”,也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示范重点。盐城大运河文化遗产是重要的文化资本,对人民的生存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我市要通过梳理沿线区域文化,重视多元文化价值,将人民属性附加于文化遗产挖掘和利用中,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两河理论”成为盐城大运河文化传承的落脚点。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大运河文化因人而起,具有浓厚的人民属性。大运河沿线人民生活方式、聚落景观、饮食特色、风俗礼仪等衍生出不同的区域文化,造就了如今丰富多彩的运河文化,而运河沿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传承人则集中承载了这些印记。“两河理论”是盐城大运河文化传承的落脚点,是推动运河和非遗保护传承利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随着人民生活方式不断更迭,大运河沿线也诞生了数不胜数的民间故事、历史建筑、非遗项目、传承人。目前,我市拥有5项国家级、70项省级、134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非遗传承人国家级3人、省级18人、市级181人,非遗资源极为丰富。盐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离不开对运河非遗当代价值的挖掘,以保护运河促进非遗的保护,以丰富的非遗丰满运河的内涵。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两河理论”成为盐城大运河利用的归属点。以大运河利用为契机,不断优化大运河沿线生态环境、城乡结构、社会发展、民俗乡风。依托大运河江苏段运输干线,以沿线经济大市为核心,发挥经济集聚和辐射功能,联结带动支流范围城市经济发展,由此形成线状延伸的生产、流通一体化经济走廊,促进沿线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市河网密布,拥有内河航道287条,总里程达4346公里,是江苏内河航道里程和高等级航道里程最长的设区市。我市应通过大运河文化带创新利用,帮助沿线人民群众发展现代农业、文旅休闲,不断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增加人民收入,打造更为宜居的人民生活环境,不断提升人民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满意度和幸福感,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作者为盐城工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师,博士。本文为2024年市社科基金项目“盐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的‘两河’理论实践与应用研究——基于‘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视角”〈24skB190〉阶段性成果)

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 完善“揭榜挂帅”制度 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