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丹顶鹤
2024年08月18日

稻花香里听蛙声

□房干森

“蛙声篱落下,草色户庭间。”最能勾起乡愁的旋律,莫过于那一阵阵、一片片的蛙鸣之声了。

小时候,村庄的水田里、小溪旁、田埂边……仿佛处处都住着青蛙小精灵。夏日雨后清凉的夜,它们总是扯着喉咙唱起欢快的歌,摇醒我的清梦。后来离开家乡,到集镇教学。学校毗邻郊区,南北都是河,西边的一条小河被拦截成一处水塘。每次下雨后,水塘里便响起几声蛙鸣,哼出几声“呱呱”,稀稀落落。接着,仿佛众蛙从狂喜中反应过来一般,大声地喝着彩,“呱呱”“呱呱”,无论在池塘的哪一个角落,都热烈地应和着。天地间,顿时热闹起来,仿佛进行着一场大合唱。每一只蛙,都迫不及待地想表现自己最美妙的嗓音,一声高过一声,一浪高过一浪,水面上仿佛被这种声音搅得开锅似的,扣动我的心弦。

于是下雨的时候,我常常坐在窗边,一边竖起耳朵安静地聆听蛙鸣,一边翻着手中捧着的诗词,沉溺在现实与诗词融合的世界里。王建《汴路水驿》中有句:“蛙鸣蒲叶下,鱼入稻花中”,那蒲叶,在池塘里,藏着蛙鸣,像鱼儿游动,稻花飘香,诗的情境意趣达到极致。刘基有句:“雨过不知龙去处,一池草色万蛙鸣”,那云雨飞龙,是想象里的,只有池塘边草色青青,万蛙齐鸣,才是人间的真实情境。潘大临《江间作》中有句:“私蛙鸣鼓吹,官柳舞腰支”,老家里下河,河流纵横,池塘棋布,那蛙鸣幽私,方便廉价,到处都能听到。晁公溯也有句:“牛放远山连雁鹜,蛙鸣废沼下凫鹥”,诗里的沼,就是池塘,那雁鹜牛鹥,在古代清净的池塘边,常有出没,并不稀罕。张良臣《夏夜》:“恰则黄昏雨便晴,青塘迤逦尽蛙鸣。月明已在芭蕉上,犹有残檐点滴声。”烟雨黄昏,青塘蛙鸣,残檐滴落的水声,像雨打芭蕉,月明撒辉。苏轼也有一句:“蛙鸣青草泊,蝉噪垂杨浦”,那泊,那浦,水光潋滟,蛙鸣悠扬。南宋诗人陆游晚年闲居山野,于是他写出《幽居初夏》:“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小径幽幽,白鹭翩飞,鸣蛙处处,竹笋成熟,木笔花绽放,午时梦回一杯茶,日子如此怡然悠闲,令人无限向往。

现在,我虽已在钢筋混凝土的县城中居住了近三十年,但最让我怀念的,还是那些伴着蛙鸣入睡的夜晚。每当夜色降临,早先蜗居于土洞里、游弋于草丛中的青蛙,都聚集到一起了,水塘、稻田就成了蛙儿“摇唇鼓舌”的舞台,在夏日清凉的夜间,扯着喉咙唱起欢快的歌。那时的我,躺在竹床上,听着父亲讲述古老的故事,心中充满了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向往。如今,父亲已经故去,那些故事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渐模糊,但那份对故乡的思念却愈发浓烈。

蛙满塘,谷满仓。在我们乡下,青蛙又叫“田鸡”,是抓虫能手,是庄稼的守护神、害虫的天敌,被农人称为“农田卫士”。一亩地如果有一百只青蛙,就能有效控制虫害,减少对庄稼的农药使用量,既降低耕作成本,又净化粮食生长环境。有农谚说:“春捕一只蛙,秋少一担谷”,可见青蛙对农业生产有重大作用。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蛙声是乡村一抹醉人的夜色,唱着我从童年到如今的故乡的歌谣。从古到今,无论文人雅士还是乡野村民,都在欣喜地聆听着那昂扬动人的旋律,歌咏着那抒情优美的意境,赞叹着那溢满心间的幸福感觉。蛙鸣声声,对于我而言,那便是真实的生活,那便是童年的歌谣,那便是故乡的代名词。但不知道,在这久违的蛙鸣中,有没有我童年的那一声?

故园听蛙 青草池塘处处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