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丹顶鹤
2024年08月18日

青草池塘处处蛙

□谢建骅

离乡多年,对田园生活依然是那么留恋,尤其是乡下的蛙声,每至夏日,总会情不自禁地念起,那“呱呱”的叫声似乎又萦绕在耳畔。

每当春夏雨后天晴,夜幕降临的时候,明月高挂,繁星点点,乡间池塘、河沟、稻田里,就会传来阵阵悦耳的蛙鸣,似鼓如潮,此起彼伏,“呱呱,咕咕”,如一曲优美的天籁。那时的夏夜,我喜欢行走在村边,仰望天空,内心总在向星星诉说,同青蛙和明月唠嗑。我的童年时光就是在美好的蛙声、明月和星星相伴中度过的。

在我们乡下,青蛙又被称为“田鸡”或“水鸡子”。青蛙的幼时,我们称它为“田鸡乌子”,后面长着一个尾巴,像一个大逗号,上学后,才知道它叫“蝌蚪”。那时的春夏,稻田、沟边的浅水里随处可见一摊摊乌黑的云团,在浅水里慢慢地移动,又像是黑绒球在水里滚动,那就是小蝌蚪,小蝌蚪喜欢群居觅食,主要以水中天然浮游生物、植物,如孑孓、藻类为食。六十多天后,小蝌蚪渐渐长大,长出前、后肢,有了蛙的雏形。那时,星期天,我们经常带一个墨水瓶,洗干净了,去沟边捉蝌蚪,弄回来饲养,父母亲看见了,总逼着我们把蝌蚪放了,并告诉我们:“蝌蚪长大了就是青蛙呀,是专门吃害虫,保护庄稼的。”那时懵懵懂懂,只知道好玩。

夏季,秧苗栽插完毕后,田野里一片碧绿,“东风染尽三千顷”,那无边的禾田,也是青蛙的天下、青蛙的乐园,这儿“咕咕”,那儿“呱呱”,蛙声一片。这时的乡野,就像是一幅水墨丹青,又像是一段精彩的视频。古代文人墨客喜欢田园生活,喜欢蛙鸣,撷取古诗,随处可见,“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雨过不知龙去处,一池草色万蛙鸣。”“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蛙号池上晚来雨,鹊转南枝夜深月。”“秧水平畴蛙阁阁,菜花满稜蝶飞飞。”诗人的描述,是感情的流露,是夏日乡野真实的写照。我喜欢聆听激情四溢的蛙鸣,一个又一个燥热的夏夜,听到声声蛙鸣,心情特别愉悦。每天,我们总是在一片蛙鸣中安然入睡,有蛙声伴眠梦也是甜的。

后来外出生活,离开了家乡,再也听不到美好的蛙声,耳边只是城市的喧嚣。夏日月圆的夜晚,外出散步,除了能看到并不明朗的月亮外,天上的星星也少得可数,当然更无法寻觅乡间蛙声伴明月那种宁静闲适的感觉,更少了那份在乡里,身披月光、听蛙声吟唱、与星星对话的情趣。

今年春末夏初,我怀着对旧时乡下生活的留恋,回到了乡下。夜晚,行走在乡间道路上,心境是何等敞亮,村落的夜晚,月光、繁星、蛙声依旧,沉潜于心底多年的那份感觉又找回来了。“呱呱”欢唱的青蛙,依旧在村野护着蓝天,守着星斗,恋着庄稼,尽情地施展歌喉。相别多年,家乡的夜色、明月、繁星还是那么迷人,令人向往。行走在野外,踏着月色,听着蛙声,数着星星,心底倏地变得如一泓清泉,似乎身心完全融进这静谧的自然中,心境超然,忘记了一切忧愁与烦恼。

时代在发展,人们环保意识在增强,家乡在调整产业结构、合理开发的同时,更注重环境的保护。乡间的蛙声、明月、星星,它们是家乡自然环境良性循环的证明,它们也是家乡生态文明描绘出的一片鲜活希望。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在乡间,青蛙是消灭农田害虫的能手、庄稼的“保护神”,据说一只青蛙一年可捕食上万只害虫。农谚云,“青蛙开口早,早禾一定好。”春季田鸡鸣叫,是青春的躁动,预示着新生命的孕育与诞生,这是雄蛙在呼朋引伴,呼唤雌蛙前来抱对,孕育后代,又有:“蛙满塘,稻满仓。”“春捕一只蛙,秋少一担谷。”田里的田鸡多了,害虫少了,庄稼就会大丰收。一则则鲜活的农谚,道出了田鸡与庄稼的密切关系。

在乡下,田鸡有着大自然的“活天气预报”之称,俗语称,“田鸡叫不停,大雨将来临。”盛夏时节,田鸡日夜叫喊不停,预示着天气干热无雨,“风热天有晴,田鸡日夜鸣”。到了农历八月,田鸡叫喊,说明天气干燥,雨天稀少,“八月田鸡叫,耕田犁头跳。”乡亲们依据田鸡的鸣声和其他一些自然现象来安排农事,并预兆当年的天气与收成。

行走在乡间的小路上,踏着皎洁月光,仰望朗朗星空,“听取蛙声一片。”心境是何等畅爽与静谧。在“蛙声一片”里,我似乎闻到了稻谷的清香,看到了“稻菽千重浪”。

稻花香里听蛙声 没有下一篇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