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理论周刊
2024年07月22日

深刻理解和把握新质生产力

丁乔

政府工作报告十项主要任务中,“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列首位。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概念。世界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既是中国推动自身发展的新思路,更是关于全球发展的新创见。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突出创新引领,培育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动能

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差异较大,新质生产力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是生产力能级的跃迁。随着科技迅猛发展,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引擎,深刻改变了传统生产方式,成为引领时代发展的关键力量。在这一过程中,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动力。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生产活动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智慧。智能制造、自动化生产线成为现实,加速了生产效率的提升,为企业创造了更为灵活和高效的生产环境。创新带来了新的商业模式,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的兴起改变了传统产业格局。通过创新的商业模式,企业可以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灵活调整战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产业升级和优化。

数字化转型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通过数字化技术管理和大数据分析,实现精细化管理,提高生产流程的透明度和可控性。数字化转型不仅使企业更具竞争力,也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

做强产业支撑,抢占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赛道

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落脚点和方向是发展新产业。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指未来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导产业、支柱产业依次递进的体系。这也是中国式现代化要建设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核心内容,其先导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以三个着力点为抓手协同发力。

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先导,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对提升产业竞争力、优化产业结构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可以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同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可以培育新经济增长点,提升产业链水平,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因此,要坚持以科技创新为牵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创新取得新突破。

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提前布局和培育未来产业。未来产业是指基于前沿科技突破和发展新趋势,在未来能够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的领域。这些产业具有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广阔、产业带动性强等特点,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因此,要根据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对未来产业进行前瞻性研究和规划布局,提前部署相关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工作。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的结合,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未来产业,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力。同时,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成果,推动未来产业快速发展。

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要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投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引领产业基础高级化进程。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新经济增长点。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打造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深化改革开放,构建新质生产力发展新机制

发展新质生产力处于谋篇布局阶段,需要系统性、全局性、协同性地强化与完善相关顶层设计。

在高质量、高效能、高科技层面,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促进精准供给和优质供给,更好满足和创造新需求,实现新供给与新需求动态平衡;引导各方面资源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倾斜,尤其是量子信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在数智化、网络化、绿色化层面,加快数字强国建设,促进数字基础设施完善,推动人工智能等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推动网络强国建设,规范互联网法治建设,建立健全网络监督体制;完善绿色发展规制体制,推动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在创新性、融合性、可持续性层面,发挥国家重大科技创新引领组织者的作用,统筹协调国家、政府、企业的创新力量,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探索产教融合、产研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打造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匹配的新型劳动者队伍,推动教育、科技、人才有效贯通,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后备力量。

加快绿色转型,塑造新质生产力发展新方式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打破传统经济发展和资源约束之间的矛盾命题。传统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既不可持续,又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基于对增长方式转变的迫切需求,我国提出绿色发展的道路。“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变,改善自然环境,可以为劳动者提供优良的生存环境,提升劳动力质量,为劳动力再生产提供更充足的条件。

随着数字经济发展,新型劳动者不断涌现,劳动力市场对高端劳动者需求不断提升,劳动者被要求掌握更多科学技术知识和拥有更高专业技能水平。与此同时,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逐步提升,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色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人民高品质生活的重要内容。推动生产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把绿色发展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领域、各方面和全过程,才能使全体人民拥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幸福感。同时,先进生产技术的引入驱动产业加速转型升级,新型劳动者所需要的劳动资料也朝着更清洁绿色和更可持续的方向改进。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新质生产力,绿色产业实现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组合的绿色跃升,绿色产业创新以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成色。

(作者单位:大丰区委党校)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共建新安全格局 打造新型体育旅游赛事 提升城市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