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理论周刊
2024年06月24日

构建高校科技文化 服务地方创新发展

胡凌霞 洪林

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企业和专家座谈会,在全国各界引起强烈反响。市委八届七次全会指出,要围绕产业培养人才,聚焦产业发展之需,强化人才培养的适配供应和前瞻性布局。驻盐高校,由地方政府主办或省市共建,其办学初心都是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为各行各业高质量发展服务。推进“校地一体”,深化产教融合,密切校企合作,加快形成多元办学格局,有助于营造高校科研生态。2019年以来,市委、市政府连续出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支持企业单位聚才引才、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等“含金量”较高的文件,对我市创新驱动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驻盐高校按照政府政策导向,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营造宽松宽容的科技工作氛围,让“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成为学校科技创新的文化品质,对服务地方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事实上,办一所高水平大学,既是每个城市的向往,也是每个城市的责任。建于1088年的博洛尼亚大学,曾让博洛尼亚这个只有38万人口的意大利北部小城彪炳史册;剑桥小镇也因拥有剑桥大学而名垂青史。城市赋予大学厚重的历史,大学牵引着城市的灵魂。如果高校仅仅对特定的学科、专业感兴趣,或只对特定的课程感兴趣,那一定是不完整的。从高校核心功能及其应当履行的职责来说,它必须创造一种能让广大教师科研人员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的文化,才能让师生有足够的理性和逻辑去应用所学知识。今天的大学最需要培养的是学生的责任感,让他们离开校园后依然可以通过所学专业服务社会、服务各行各业。

一方面,要全方位建构科技制度文化。地方高校本着“共享资源、共谋发展、共促共赢”原则,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强化协同育人,坚持科教融合、加强科技创新,深化服务意识、强化制度建设,通过各种方式用好各类科研平台,密切与地方企业的联系与合作,不断提升科研质量和效益。要充分发挥企业平台作用,瞄准技术变革和产业优化升级,吸引师生服务企业技术革新,让师生在服务中锻炼,让企业在服务中赢得更多支撑。围绕市场需求,以高校自身优势学科、特色专业为主线,打造一批校企合作的高品质研发平台和产教融合标杆企业,不断探索产教协同育人、科研实践育人新模式,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科技制度文化。为使科研成果顺利转化,地方高校要支持科技园在成果产业化落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专业服务、培育优秀创新创业人才和科创企业方面,构建“创业教育+创业指导+创业资助+创业成果+创业评价”运行体系。同时不断完善、健全、创新服务链,促进师生创业项目孵化,构建地方高校创新创业生态圈。在科研资源开放共享方面,充分发挥科研平台作用,不断汇聚科创资源,深化产学研合作,不断提升平台服务内涵,让服务成为科技工作常态、成为一种高度的文化自觉。

另一方面,要全方位形成科技质量文化。从我市高校发展现状看,社会参与教育的程度还需深入,教育评价机制还需完善,高校对产业转型升级的适应性、服务性有待进一步增强,原始创新能力也需进一步提升。地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专利管理办法、科研机构建设办法、成果导向资源分配机制等,都要成为改变教师科研思维,摒弃将申请项目作为获得科研经费、满足职称晋升或通过考核的传统做法,而将申请与完成科研项目作为学生摒弃死记硬背,增强批判性、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新动力。要改变高校重理工轻人文、重数量轻质量、重论文轻应用、重专利轻转化、重形式轻内容、重经费轻成果的“六重六轻”现象,真正实现“四个转变”,即把以学科为中心的科研模式转变到以应用为主和为社会服务为中心的模式上来;把单纯的校内科研转变到科研与行业企业同步发展的轨道上来;把封闭式的学校“内循环”科研转变到开放式的校内外“双循环”的科研轨道上来;把师生个人的科研兴趣引导至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重大需求上来。好的科研体制机制,应当一端连着“有效科研”,一端连着“应用市场”,把从技术到产业的通道彻底打通,使科研机构真正成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大平台,既有科学自主的研发组织模式和灵活高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又有面向市场的成果转化体系和持续多元的经费投入机制;可调动各个创新主体的活力,激发各个创新主体的动力,同时能契合市场机制配置科技创新资源,重点从打造创新集群、集聚创新资源、提升创新效率、激发创新活力、释放创新潜能、建设创新环境等方面加快形成科技质量文化的路径和对策,增强广大教师科研工作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充分发挥科技成果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全面准确反映成果创新水平、转化应用绩效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着力强化成果高质量供给与转化应用。而通过必要的制度创新,可转变师生质量观念,拓展科研文化载体,完善科研质量规制,规范师生行为方式,建设切合地方实际和高校自身实际的科研制度体系,形成从奖励驱动向任务驱动转变的科技评价模式,营造与地方高校发展相适应的科技质量文化,这正是贯彻落实这一《指导意见》的现实要求。

改革是永恒的话题,有问题的要改、不合理的要改、效率不高的也要改。构建一个健康、有序、高效的科研创新体系,是我市高校责任所在;为教师、科研人员多出成果、出大成果、承担大项目服务,更好助力地方创新发展,更是我市高校职责所系。

(胡凌霞为盐城工学院艺术学院党总支书记、盐城黄海湿地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中心主任;洪林为盐城黄海湿地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打造新能源产业高地 竞逐绿色能源“新赛道” 学习“千万工程”经验 以数字化赋能人居环境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