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理论周刊
2024年06月24日

打造新能源产业高地 竞逐绿色能源“新赛道”

张臻雨 卢东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以风电、光伏、电动汽车和氢能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我市最具特色的产业是绿色能源,最有潜力的优势是绿色低碳,通过持续攻关和积累,全市实现了新能源产业规模和开发规模“两个翻番”和“两个破千”的历史性跨越。截至2024年4月底,全市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476.5万千瓦,总装机、风电装机、光伏装机规模分别占全省20.50%、41.30%、10.78%,规模均列全省第一。

当前,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主旋律,各地都在抢抓机遇、加快布局、各展所长。市委八届七次全会提出,要提升优势领域“含新量”,扬长禀赋优势,竞逐绿色能源“新赛道”。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球新能源产业发展高地是我市为全省“勇挑大梁”多作贡献的先手棋,也是发挥比较优势,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碳路先锋”的关键招。但对比国内外发达地区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仍存在科技创新能力有待突破、装备制造水平有待提升、“智改数转”进程有待加快、多元赋能格局有待顺畅以及市场体制机制有待健全等短板弱项,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全面推进。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锻造新能源产业发展新引擎。一要加快关键核心数字技术攻关。重点开展大功率海上风电机组、“新能源+储能”、智能微电网等新能源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大容量、高密度、高安全、低成本新型储能装置研制。二要推进新能源科技创新载体建设。整合省内外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创新资源,围绕新能源、新型电力系统,规模化储能、氢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推进一批省、市级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三要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参考北上广浙等地的人才引进政策,实施高端新能源产业人才专项优惠,同时给予研发新技术的企业针对性的优惠政策,鼓励通过柔性人才引进吸引海外高质量新能源产业人才。

以装备制造为抓手,塑造新能源产业体系新优势。一是培育壮大新能源产业集群。突出风光电龙头企业作用,推进新能源高端装备产业园建设,重点发展并网智能控制设备、新能源汽车、高转换率光伏组件等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业,推进全产业链布局和产业集群化发展,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能源产业基地。二是做长做强新能源产业链。围绕新能源产业,融合技术研发与转让、设施维护保养等相关服务和配套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实施新能源产业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工程,发展新能源发电、供热、制气等先进适用技术,大力打造一批“链主企业”“隐形冠军”,推动形成更加完备、更富活力、更趋精密的新能源装备产业链。三是加快构建新能源产业生态体系。以风、光发电为产业发展增长极,支持率先实施深远海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大基地示范项目建设。依托沿海港口优势,利用风、核等清洁能源,逐步形成光伏发电、光热发电、风电、核电、潮汐能及装备制造一体化的新能源开发利用新格局。

以“智改数转”为突破,擘画新能源产业发展新图景。一是构建新能源全产业链条数字化生态圈。鼓励龙头企业构建从研发制造、风场开发管理、设备运维等全产业链条数字化生态圈,加强对光伏组件、逆变器等物联感知设备配备,支持润阳、阿特斯等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强化全流程智能化管控,实现光伏发电降本增效。二是推动能源设施智能化升级。推进智能电网与热力管网、天然气管网等网络互联互通,积极发展新能源微电网、分布式能源微电网,加快发展智能化加氢站,推进加氢、储(输)氢、制氢等设施智能化升级,建设“光储充”智能一体化充电站、“5G+智慧路灯充电桩”等新型充电设施。三是搭建新能源电力综合管理平台。搭建新能源电力综合管理和监测预警平台,加强坚强电网智能化、柔性化调控,提高北电南送能力和沿海新能源汇集送出水平,推动实现新能源跨区消纳。

以融合共赢为底色,打造开放合作新格局。一是搭建更高水平的国际合作平台。争取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等部委大力支持高规格、高水平举办中国新能源高峰论坛。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与地区间的新能源政策对话及合作,深入开展规划引领、技术交流、融资互动等全方位对接,推动以绿色低碳方式满足各国电力需求。二是加强区域新能源协同。充分发挥区域电网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协同推动长三角区域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区域能源气象服务中心建设。共建长三角能源安全共同体,与安徽、浙江等周边省份加强抽水蓄能联动开发和资源共享,实现长三角地区能源互济互保。三是加快“走出去”步伐。充分利用已有多边、双边合作机制,加强政府机构间的沟通,推动新能源国际合作。大力支持民营企业“走出去”,打造新能源合作战略支点,完善配套的金融扶持体系,简化政府相关审批手续等,加快培养支撑新能源企业“走出去”的国际化经营管理人才。

以市场机制为支撑,激发新能源产业发展新动能。一是建立健全电力市场体系。调整风电、光电资源配置,适度放开风光电送出工程的投资、建设和运营,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引进更加充分的市场竞争机制,建立为新能源电力输出服务的局域网。做好电力市场建设和监管工作,多级市场协调配合,进一步推动绿电交易、绿证交易、碳排放权交易的联动发展。二是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推动配电网扩容改造升级,着力打造适应大规模分布式新能源并网和多元负荷需要的智能配电网,全面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积极推进沿海第二通道和过江通道等建设,畅通绿电能流,提升跨区跨省对高比例新能源的消纳能力。三是优化和完善市场推进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指标和实施方案,建立以市场化竞争配置为主、竞争配置和市场自主结合的新能源项目开发管理机制。健全跨省跨区辅助服务市场,建立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项目协调运营和利益共享机制。

(张臻雨为江苏沿海发展智库研究员、盐城海洋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卢东祥为江苏沿海发展智库执行主任、江苏沿海发展研究基地执行院长。本文为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课题“持续推进沿海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路径研究”〈24SSL007〉阶段性成果)

没有上一篇了... ... 构建高校科技文化 服务地方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