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理论周刊
2024年06月17日

聚焦引培并重 增强人才队伍支撑力

周旭芳 孙玥

市委八届七次全会指出,要把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答考题、制胜之招,用好“天蓝地绿基因红,有地有人有机遇”的资源禀赋。新质生产力发展取决于教育、科技和人才支撑,人才更是关键。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阵地,担负着重要责任。

教育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和先导。目前,全市共有4所驻盐高校,其中2所本科院校,分别为盐城师范学院和盐城工学院;2所高职院校,分别为江苏医药职业学院、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根据盐城市人民政府公布数据,2023年我市驻盐高校毕业生达22914人,同比增长16%,总量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截至2023年5月底,剔除升学、休学、服兵役、未毕业人员,驻盐高校毕业生总体签约就业11038人,其中签约留盐就业创业3535人,留盐率32.03%,较去年同期提升16.93%。高质量的人才队伍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保证,驻盐高校在人才队伍建设中的“引、培、用、留”环节还须持续发力,让驻盐高校实力“助盐”。

瞄准需求引进人才。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人才,现阶段不仅需要可以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在颠覆性科学认识和技术创造方面作出重大突破的顶尖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还需可以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根据我市人才需求,驻盐高校一要构建“开放多元、精准务实”的人才引进体系,通过现场宣介、项目引才、以才荐才,高效精准引进数字化转型、“双碳”、智能建造等新业务领域人才和国际化人才,着力补齐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优的短板。二要建立高层次人才校企共引共享机制,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人事关系转入高校,解决教师编制,承担教学科研任务,并通过项目合作、成果转化等方式在企业创新创业,实现高端智力资源效用最大化,同时积极探索“校校联引”“人才专编”等其他引才模式,推动人才跨领域、跨单位、跨地区有序流动,真正把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的人才引进来。三要充分发挥校友会作用,完善联系联络、文体活动、创新互助、意见表达、参谋智囊等社团功能,着力提升组织力、影响力和凝聚力,集聚更多会员,更好为家乡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服务。四要积极宣传“黄海明珠人才计划”和新时代人才强市“1+7”政策,为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人才支撑,进一步提高人才引进率。

围绕产业培养人才。我市正处于长三角一体化、沿海开发等多重国家战略叠加的节点,面对这些机遇,驻盐高校一要加强我市校校合作,同时有针对性地加强与长三角地区重点高校院所对接,构建长效合作机制,锚定新型劳动者的能力要求,集中办学资源要素,主动在项目制作、毕业设计、设计服务等方面体现“盐城团队”、培养“盐城尖兵”,切实加强各院校(系)的人才培养方案、过程、效果的深度交流机制,形成阶梯式、互补式、融合式的培养与创作体系。二要在高校集聚区设立高校人才联络总站,开展政产学研合作,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和应用,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推动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联合建立创新研究中心和实验室,为人才进行科研创新提供平台。三要坚持以自主创新为“新引擎”,以智能数字为“新介质”,以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为“新阵地”,培养创新型人才急需的“新素质”,聚焦盐城市“5+2”战略性新兴产业和23条重点产业链,加快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培育壮大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型交通等主导产业,引入数智技术,聚焦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发展,着力提高产业“含金量”“含新量”和“含智量”,做到重点再聚焦、特色再彰显、融合再紧密、要素再聚集,不断为全市创新发展注入新动能。四要进一步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教育链融合。我市明确,到2025年,人才强市建设要取得实质性进展,要建成一批科创研发、重大创新、离岸孵化等高能级人才载体。驻盐高校必须把握契机,根据数字时代新特点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要求,立足盐城市区域优势、支柱产业和人才需求,不断拓宽国际视野,培养集聚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引领产业发展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团队),让人才链支撑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深化改革用好人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强调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作为全国首批、全省唯一碳达峰试点城市,盐城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国际湿地城市两张“金字招牌”,新能源综合开发利用、新能源制造、零碳园区试点等都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根据我市产业和战略发展规划,驻盐高校一要围绕风电、光伏、氢能、储能、“双碳”、海洋经济、现代农业等重点领域和“卡脖子”技术提出真问题、设立榜单,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人才评价的首要标准,不论资历、不设门槛遴选支持一批优秀人才和团队。二要赋予领军人才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经费支配权、资源调度权,鼓励他们多出高质量的科技成果。三要建立保障科研人员专心科研相关制度,让他们排除各种干扰,集中精力做学问、搞研究,出好成果。

创新机制留住人才。人才政策容易被模仿复制,人才生态才是持久竞争力。驻盐高校一是要坚持以人才强国战略为新质生产力提供人才支撑,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二要积极为人才松绑减负,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学人才评价体系,科学设置评价周期,为科技人才“松绑”,不将“帽子”头衔与岗位评聘、薪酬待遇、项目评审等简单挂钩,探索建立以代表性成果和实际贡献为主要内容的评价方式,同时鼓励教师依法依规获得兼职收入,确保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干成事。三要建立全链条支持机制,持续优化人才服务效能,协调解决住房、子女入学、家属就业等“关键”小事,为人才解决后顾之忧。四要加强人才宣传,树立先进典型,通过主流媒体对优秀人才进行宣传报道,全力讲好人才故事,营造“政企校”三方重视、关心和支持人才工作的浓厚氛围,激发人才干事创业激情。

(周旭芳为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人事处处长、盐城产教融合发展中心成员,正高级会计师;孙玥为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盐城产教融合发展中心成员。本文为2024年市社科基金“盐城市人才驱动新质生产力的路径研究”〈24skA129〉阶段性成果)

用好机遇优势 激活海洋经济“强引擎” 发挥资源比较优势 构建高端产业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