郇恒飞 卢东祥 殷凤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省委、省政府深入落实海洋强国战略,扎实推进海洋强省建设。盐城既是江苏沿海中心城市,也是淮河生态经济带出海门户,更是多重国家战略叠加区域。近年来,全市坚定向海图强、奋力向海而兴,经略海洋成效显著,全市海洋经济生产总值从2015年的914亿元增长到2022年超14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约20%,占全省海洋生产总值15%左右,海洋经济已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兴增长引擎。
当前,国内外海洋经济发展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其在新发展格局下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1月11日,市政府印发《盐城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6月7日,市委八届七次全会更提出,要用好机遇优势,激活海洋经济“强引擎”。海洋产业作为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需要在产业布局优化、龙头企业培育、产业集群壮大和产业创新推进四个方面寻求突破。
在优化海洋产业布局上求突破。近年来,我市立足发展有基础、有空间,坚持扬优势、补短板,稳步推进海洋传统产业升级、积极培育壮大海洋优势产业,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海洋产业体系。但是,与海洋产业化水平较强的城市相比,我市在推动海洋产业发展中还存在海洋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服务产业发展不充分的问题。为此,一要持续深耕海洋主导产业。对海洋新能源(海洋电力业)、海洋交通运输等主导产业,加快推进关键零部件研发制造,加强自主配套水平,推动产业链向价值链高端攀升,提高产业附加值和竞争力。二要做特做强海洋优势产业。对海洋旅游业、海洋渔业和沿海滩涂种养业等具有一定基础但发展不够充分的产业,尽快强链补链延链,丰富门类、创新业态,做大产业规模。三要培育壮大海洋潜力产业。对海工装备、海洋船舶、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海洋信息与技术服务业等处于起步阶段的潜力产业,加大科技研发和新技术应用力度,加强应用场景拓展,推动相关产业迅速突破提升。
在培育海洋龙头企业上求突破。企业是经济发展的细胞,海洋企业是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活力源泉。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我市大力度鼓励海洋产业相关企业做优做大做强。但全市海洋企业依然存在整体规模“偏小、偏散、偏弱”,龙头企业及领军企业数量不足、规模不大,对行业引领作用不强等情况。为此,一要在海洋规上企业数量方面实现扩增。加大对海洋小微企业培育力度,引导海洋小微企业发展壮大并纳入“四上”企业库。通过专项活动,实现规模纳统企业数量扩增,进一步夯实海洋经济发展基础,形成海洋规上企业千帆竞发的活跃氛围。二要持续扶持优质海洋企业。加快推进海洋中小企业发展,支持涉海企业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小巨人企业、专精特新企业、隐形冠军企业、雏鹰企业等称号,鼓励涉海企业加大科研创新投入,不断强化核心竞争优势,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涉海企业品牌,增强我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提升涉海企业优质化水平。三要打造涉海企业龙头矩阵。通过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做优做强,在现代渔业、海洋装备业、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业、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业、海洋新能源、航运贸易与金融服务业等领域,打造海洋特色产业园区,推动我市海洋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通过龙头企业矩阵模式推动集群化提升。
在壮大海洋产业集聚上求突破。随着海洋产业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以海洋产业园为支撑载体,引导技术含量高、发展潜力大的海洋优势产业集聚发展,对提高海洋资源利用效率、培育海洋经济发展新动力、拓展海洋经济发展新空间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市海洋产业尚未形成明显的产业集聚,且基础较为薄弱,与海洋大市相比,产业增加值及集聚水平都存在较大差距。为此,一要重点着眼海洋发展前沿,加快发展海洋工程装备、高技术船舶等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涉海产品及材料制造业,布局推进海水淡化项目,超前布局研发海洋矿物新材料,推动涉海高端服务业与海洋环保等新兴产业加速崛起、扩容倍增,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基地。二要以新技术、新管理、新模式推动海洋渔业、海洋食品、船舶装备制造、海洋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焕发新生机。三要树立大食物观,加快建设海洋牧场、渔港经济区,挖掘深远海潜力,建设“蓝色粮仓”,推动海洋渔业提质增效,提升海洋制造业竞争力,发展滨海旅游新业态,实现滨海旅游业转型升级。
在推进海洋产业创新上求突破。海洋产业创新能力是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引领和支撑。当前,我市紧扣“培育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的目标定位,加强海洋科技创新,以新担当、新作为全面开启“全面向海”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但创新意识不强、创新动力不足、创新效果不佳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改善。为此,一方面,要加快海洋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突破。推动海洋科技与海洋产业深度融合,围绕海洋前沿技术和重大科学问题,制定海洋产业核心技术攻关清单;推进海洋产业核心技术攻关“揭榜挂帅”,促进海洋产业技术跨越和产业链延伸。加快高水平海洋科创平台创建。围绕海洋产业发展需求,组建海洋科创平台和研发机构;建设专业化孵化载体,引进优质科技成果落地孵化;支持金风国家能源海上风电重点实验室争创能源研发“赛马争先”创新平台、江苏沿海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中心争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另一方面,要着力打造海洋科技人才高地。深入实施“黄海明珠人才计划”,吸引和集聚一批海洋产业领军人才(团队),全力招引一批海洋类优秀高校毕业生;支持江苏海洋经济技术研究院牵头组建江苏省海洋高校和研究机构联盟;支持驻盐高校与国内外知名海洋院校、科研院所和海洋产业龙头企业合作,培养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海洋人才;发展海洋技术职业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为海洋产业提供人才支撑。
(郇恒飞为江苏沿海发展智库研究员、盐城师范学院商学院副教授;卢东祥为江苏沿海发展智库执行主任、江苏沿海发展研究基地执行院长;殷凤春为盐城师范学院商学院院长、中韩〈盐城〉产业园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本文为省社科基金“科技创新视角下江苏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制、效应与路径研究”〈21EYC009〉和市校地融合项目“盐城海洋经济研究院”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