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 刘春朋
市委八届七次全会指出,要积极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淮河生态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叠加机遇,发挥“6+1”比较优势,在更大范围内联动构建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全面提升对高端资源要素的聚合力、配置力。作为江苏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我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海洋资源、风能资源、湿地资源等,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发挥“风光”资源优势
构建高端能源产业链
推动上游制造。通过提供税收减免、土地使用优惠和财政补贴等措施,吸引国内外知名风电设备(如风电机组、风电叶片、塔架、齿轮箱、变频器等)和光伏组件制造企业(如太阳能电池板、逆变器、支架系统等)在盐设立生产基地,发展上下游配套企业,形成完整产业链。支持和鼓励本地企业发展风电和光伏配套设备制造,如电缆、电气控制系统、监测设备等,形成上下游配套齐全的制造体系。
加强中游建设。根据资源评估结果,制定风电场和光伏电站建设规划,合理布局项目选址,充分利用风能和光能资源,重点发展海上风电、分布式光伏等新兴项目。采用先进施工技术和设备,确保项目高质量建设,使用预制化、模块化施工技术,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引入智能运维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物联网技术,实现风电场和光伏电站智能化管理,提升运维效率和可靠性。
发展下游应用。建设大规模储能设施,发展锂电池、钒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等储能技术,解决风电和光伏发电间歇性和不稳定性问题。推广智能电网技术,建设智能变电站、智能配电网,实现电力实时调度和优化配置,提高电力系统灵活性和稳定性。推动电力市场化改革,建立和完善电力交易市场,支持风电和光伏发电企业通过市场化手段进行电力交易,提升电力市场开放性和竞争力。推广分布式能源系统,推动用户侧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支持用户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发挥“绿色”资源优势
构建高端旅游产业链
资源保护与开发。对我市湿地、海岸线、森林、珍稀动植物等自然资源进一步调查,建立资源档案,了解资源分布现状。评估自然资源的生态、社会、经济价值,为资源保护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推广低影响旅游理念,开发适宜的生态旅游项目,如徒步旅行、自然观察、生态摄影等,避免破坏环境。结合生态资源,开发湿地观鸟、海滨度假、森林探险等旅游产品,吸引生态旅游爱好者前来旅游。将地方文化、民俗与生态旅游结合,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项目,如传统渔村体验、民俗节庆活动等。
基础设施建设与提升。建设提升主要景区间的公路、铁路和水路交通网络,提高旅游交通便捷性和舒适性。在主要景区和交通枢纽设立游客中心,提供信息咨询、票务预订、行李寄存等服务。鼓励建设生态酒店、特色民宿、露营地等多元化住宿设施,满足不同游客需求。建设绿色餐饮服务设施,推广当地特色美食,提供健康、安全的餐饮选择。
品牌推广与市场营销。根据我市生态资源优势,打造“绿色盐城、生态天堂”旅游品牌,利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平台,进行多渠道、多形式宣传,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组织和参加各类旅游展会、推介会和主题活动,设计统一的旅游品牌标识、宣传口号和形象,推广我市旅游资源和产品,提升品牌识别度和传播力。与知名媒体合作,制作和发布生态旅游专题报道、纪录片等,提升品牌影响力。
发挥“红色”资源优势
构建高端文化产业链
资源挖掘与保护。对革命遗址、纪念馆、历史文物、红色人物事迹等全面调查,形成详尽的资源档案,记录各个资源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现状及保护需求。邀请历史学家、文化专家和旅游规划师,评估各个红色资源的历史、文化和教育价值,并制定资源保护与开发的优先级。划定红色资源保护区,确保革命遗址和历史文物的原貌和完整性,禁止不当开发和破坏行为。制定并实施红色文化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明确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在红色资源保护中的职责和义务,建立举报和惩罚机制,打击破坏行为。
开发红色文化旅游产品。设计和推出多条经典红色旅游线路,如“革命足迹之旅”“抗战纪念之旅”等,将新四军纪念馆等红色文化场馆串联起来,形成系统的旅游产品。定期举办红色文化主题活动,如红色文化节、红色旅游节、革命故事演讲比赛等,丰富旅游体验,吸引更多游客。对红色旅游景区改造提升,增加现代化服务设施和体验项目,如多媒体展示、互动体验、虚拟现实等,提高景区吸引力和接待能力。在合理保护前提下,挖掘和展示更多红色资源,丰富盐城红色文化的厚度和广度。
构建红色文化产业链。开发红色文化创意产品,如红色纪念品、文化衫、文具、书籍等,丰富红色旅游体验,延长产业链条。利用数字技术,开发红色文化数字产品,如历史纪录片、VR虚拟体验、红色文化游戏等,提升文化传播的现代化水平。创作和演出红色题材的文艺作品,如话剧、舞台剧、影视剧等,生动再现革命历史,吸引更多观众。在相关旅游景区开展红色实景演出,通过情景再现、互动体验等方式,增强游客沉浸感和参与感。
发挥“蓝色”资源优势
构建高端海洋产业链
港口建设与升级。加强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深水码头、集装箱码头、物流园区等设施的建设和升级,提升港口吞吐能力和服务水平。推进港口信息化建设,发展智慧港口,实现港口运营管理自动化、智能化,提高港口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开辟新的国际和国内航运线路,加强与重要港口城市的连接,提升盐城港航运网络覆盖范围和影响力。发展多式联运,优化港口与内陆交通衔接,提升综合运输效率。提供高效的港口服务,如货物装卸、仓储、报关等。
海洋渔业与水产养殖。推进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实行科学捕捞,保护渔业资源。推广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提高捕捞效率和渔业资源利用率。加强渔业资源管理和保护,制定和实施渔业资源保护和管理措施,如休渔期、渔具限制等,确保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发展海水养殖,推广生态友好的养殖技术,如深海网箱养殖、生态养殖模式等,提高水产品产量和质量。加强水产养殖科技创新,推进优质种苗的研发和推广,提升水产养殖效益和竞争力。
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建立海洋科技研发平台,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展海洋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提升海洋科技水平。推广先进的海洋科技成果,应用于海洋经济各领域,如渔业、养殖、风电等,提高产业技术含量和竞争力。利用海洋生物资源,发展海洋生物制药产业,研发高附加值生物医药产品。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生产海洋捕捞设备、养殖设备、风电设备等,提升海洋产业的装备水平。
(王艳为盐城师范学院商学院讲师,博士,苏北现代化决策咨询研究基地、中韩〈盐城〉产业园创新发展研究院、盐城数字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刘春朋为盐城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盐城师范学院理论研究基地研究员。本文为市社科基金项目“盐城基层治理创新模式探析”〈24skB284〉、“提升盐城城乡居民‘民生三感’路径研究”〈24skB279〉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