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理论周刊
2024年03月04日

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
探索绿色低碳园区建设

朱司明

加快绿色低碳发展,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关键。市委八届六次全会明确提出,绿色生态在保护和价值转化上取得新成效,要积极推进低(零)碳产业园建设。进入发展新阶段,大丰区紧抓落实,积极招引绿色产业项目、建设绿色低碳园区、构建绿色制造体系,不断推动大丰港经济开发区国际合作(外资)绿色低碳产业园项目建设,在竞逐绿色低碳发展的新赛道上持续向前,争当全市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排头兵,为全市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抓住低(零)碳园区建设 的实质

坚定低(零)碳园区定位。从目前实践及技术看,高标准低碳园区需在能源、基础设施及技术等方面进行大量投资,零碳园区的投资更为巨大。因此,大丰港低碳工业园建设首先应全力降碳,坚定低碳园区定位,同时通过示范项目或区中园的方式向零碳园区方向探索。

明确低(零)碳园区的内涵。目前,低(零)碳园区关注的两个关键指标是能源总量和强度。能耗或碳排放零增长或负增长,而经济仍保持中高速是理想模式。因此,低碳园区建设的实质是新发展理念的实践,即以更少的能耗实现更高的产值,园区发展从粗放式向集约式转变,产业从中低端向高端转型。

完善园区建设顶层设计

完善园区建设领导机制。在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发展基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内成立专项工作组,统领低碳园区建设。在园区领导班子考核中,设计低碳转型考核指标并赋予相当权重,将结果与干部任用挂钩,推动园区建设落实落地。

精心编制园区建设规划。关注国家政策变动,以《省“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规划》为指导,以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计划》和《绿色工业园区评价报告》的要求及指标为导向,编制园区建设规划。

明确近期发展任务。积极参加省低碳发展试点示范,摸清园区碳排放家底,编制碳达峰计划。以节能降碳和绿电供给为重点启动园区建设,按照“建设内容项目化、项目推进方案化、组织实施责任化”原则,细化目标任务,节点化推进园区建设。

力推传统产业节能降耗

建立节能监察中心。建立跨部门联动机制,建立能耗在线监测系统,针对高耗能、高排放企业按照“一行一策”“一企一策”标准制定工作方案,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改造提升计划,引进和推广节能降碳技术与服务,对企业开展绿色低碳发展绩效评价,配套奖惩措施,推动企业绿色低碳发展。

调动企业降碳积极性。明确传统行业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和主体责任,开展节能诊断,实施重大节能降碳技术示范工程,支持绿色低碳关键技术开展产业化示范应用,创建绿色工厂,参与全省行业企业碳排放对标活动,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制定企业碳达峰行动方案。

打好钢铁降碳攻坚战。钢铁企业碳排放减量应集中于能源替代和能效提升。能源替代要着力提高绿电、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占比,建设干熄焦发电、高炉煤气余压发电等项目,采用球团冶炼、氢能冶金等低碳技术,配套建设储能系统;提高能效方面聚焦烧结、高炉等生产工序并对蒸汽泵等辅助设施进行节能改造,提升余热回收水平。积极推动企业实施电炉短流程替代长流程炼钢,大力发展高品质特殊钢和特种合金钢。

加快能源清洁化转型

积极推动火电低碳转型。坚持“先立后破”原则,督促火电企业全面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开展火电机组灵活改造,借鉴联鑫钢铁高温熔盐储能技术经验,推动火电、风电、光电耦合发展,提高机组深度调峰能力。推动热电企业参与碳排放权市场交易,规划减碳路径,获取碳收益。

全力以赴扩大绿电供应。风电加强与三峡、龙源等企业的合作,争取更多项目落户,海上风电向远海发展;光伏领域推动阿特斯、正泰、天合等企业扎根发展,做大绿电总量。支持天合及阿特斯储能项目规模化发展,适度超前强化储能能力建设,增强电力系统对新能源电力的接纳能力。

抢占氢能产业发展新赛道。氢能产业聚焦制备及燃料电池环节,招商上省内寻找与苏州合作机会,省外关注上海、武汉等产业集中地,国际上注重向日本及欧盟招商;产业上强化与悦达、澳新等企业联动,依靠港口及疏港运河在重卡及船舶运输领域探索应用场景,打造示范项目。

壮大绿色低碳新兴产业

深耕细作优势新兴产业。光伏、风电、储能等优势产业要坚持链式发展思维,优化产业链供应链全景图,锚定各产业链链主企业、头部企业和配套企业,加快强链补链延链,争取再落户一批有影响力的项目。

不断拓展新兴产业新领域。以风电叶片回收为切入点,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后市场,强化与金风科技等龙头企业合作,研发新型叶片,改造老旧机组,完善回收再利用体系,培育叶片制造、使用、回收再利用完整产业链。依托新一代信息产业发展应急产业的检测与预警设备制造环节,关注珠三角应急企业高地发展动向,加大对海康威视等重点企业招商力度,打造应急产业细分领域高地。

超前谋划绿电、绿证交易。依托储能项目,加强与售电企业合作,建立能源管理企业,以电力为主线推进绿电—绿证协同发展,参与全国绿电市场交易,探索资源增值变现渠道;推动绿电消费、绿色产品认证工作,接轨国际标准,确保绿色可溯源及精准化衡量,提升市场竞争力。

稳步有序开发碳资产。关注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重启进展,推动钢铁、化工用能大户获取温室气体核证减排量,掌握降碳主动权;支持省生态环境厅在大丰林场开展碳汇能力调查,加强与南通及连云港联系,关注其围填海项目周边林带及海岸带生态系统碳汇监测进展,争取在大丰开展类似项目落户,做大碳资产总量。

(作者为大丰区委党校教研室主任。本文为市委党校2023年度规划课题成果)

手机扫码分享本文
合力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 发展数字经济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