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理论周刊
2024年03月04日

合力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

崔爱国

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市作出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的决策部署,是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举措,是贯彻省委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省域范例的使命担当,更是新时代盐城转型跨越的崭新赛道。人大要高站位认识,紧跟省委、市委最新决策部署,紧扣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措施落地落实,更好助力全市高质量发展,为勇当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盐城新篇章贡献人大力量。

高站位推动议案办理,形成全市人大联动推进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的合力

市人大常委会把《关于高质量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的议案》,确定为重点督办的议案建议。高质量办理好议案建议,既是代表履职行权的重要表现,更是人大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的有效路径。

把推进议案办理摆在突出位置。把《关于高质量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议的议案》作为重点议案,摆在人大常委会工作的突出位置,高位协调、系统推进,做到每次常委会都有与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相关的议题,把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贯穿全年工作始终。健全市政府领导领办、市各相关部门和各县(市、区)政府协办,市人大常委会领导督办、市人大常委会各相关部门专项督办工作机制,做到重点议案重点督查,全力推动市委决策部署落地落实。

把四个“绿色盐城”建设作为督办重点。围绕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突出四个“绿色盐城”建设抓推进,结合专题审议全市重点产业链培育、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加快建设绿色宜居新盐城、《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盐城市黄海湿地保护条例》《盐城市绿化条例》实施情况、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等,大力度推动“绿色制造之城”“绿色能源之城”“绿色生态之城”和“绿色宜居之城”建设。

把发挥好代表作用作为人大工作的着力点。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的主体作用,紧扣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精心组织代表开展重点产业链发展、绿色宜居新盐城建设、碳达峰碳中和、黄海湿地保护等调研视察活动,做到形成五级人大代表联动,把市委工作重点作为代表视察关注的热点,把开展视察活动与提高议案审议质量结合起来,把代表参与度和满意度作为衡量工作质效的重要依据,合力推动各地各部门更好地落实责任,解决重点难点问题。

高效能监督,打造人大监督工作品牌

各级人大持续奏响生态环境保护监督最强音,聚力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化高效能监督,努力把生态环境保护打造成我市人大监督的特色品牌,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中展现人大担当。

聚焦环境突出问题监督。瞄准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目标,把持续开展污染防治攻坚作为监督重点,深入推进开展企业烟气排放、扬尘污染等专项治理行动,促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推动空气质量持续向好;推动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强化黑臭水体整治,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加快建设“无废城市”,切实解决环境突出问题。扛起世界自然遗产保护责任,强化对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和综合利用的监督,推动实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生态修复工程,加快形成滨海湿地、滩涂等资源的保护、修复及综合利用新模式。

强化“清单式”监督。市人大环资委加强系统谋划,创新机制方法,创设“333”环境报告审议工作机制,打造环境状况报告审议盐城模式,全面推广清单式监督,要求各级政府制定“重点问题排查清单,重点工作安排清单,重点任务责任清单”,以“一个报告加三项清单”形式,全面排查存在的问题。

创新监督方法。把创新监督方式、提高监督效能、增强监督权威作为人大工作创新的重点,努力在精准监督上下功夫,在提高监督效果上求突破。聚焦高质量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开展对发改、工信、住建、生态等重点部门工作评议,做到说问题不遮不掩、提建议切实可行,让真实评“评”出“辣味”、深入议“议”出实效。精心组织关于加快建设绿色宜居新盐城工作等专题询问,问出人大责任、问出代表关切、问出群众心声。组织专业代表组代表开展视察调研,建立生态环境监督咨询专家库,充分听取专家的意见建议。

高水平建言,推动打造绿色低碳发展的实践样板

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不仅是一项系统性工作,更是一项开创性工作。人大深入贯彻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结合开展大调研活动,切实加强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的调研,努力做到高水平谋划、高质量审议建言。

强化示范引领,加快推进“零碳示范单元”建设。创建“零碳示范单元”,不仅是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的重要内容,更是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抓手。我市作为全省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要坚持先行先试,积极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把创建“零碳示范单元”摆上重要位置,在加快建设射阳港低(零)碳产业园的同时,加快推进学校、机关、企业、社区等“零碳示范单元”建设,以点促面,示范引领,开创绿色低碳示范区建设新局面。

强化绿色金融支撑,加快推进金融创新。金融是现代经济发展的血脉,绿色金融是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支撑。一要发挥好基金引导撬动作用。可由有关单位发起设立碳中和基金及绿色低碳产业引导基金,推动资本向绿色产业集聚。二要积极推动建立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平台。由发改、工信、生态、金融等部门联合共建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平台项目库,进一步畅通资金向绿色产业集聚的通道。三要积极推动加快构建碳金融体系。聚焦碳交易、碳金融等重点领域,拓展排污权、用能权等创新交易模式,加快构建完善的“双碳”产业体系。

强化企业碳管理能力建设,加快推进建立碳排放管理机制。碳关税从2026年开始实施,将对我国出口欧盟的相关企业带来很大影响。加强企业碳排放管理机制和碳管理能力建设,不仅是我市企业应对欧盟碳关税的现实需要,也是我市应建设绿色制造之城的内在需要。建议我市学习借鉴外地经验,高度重视加强企业碳管理能力建设,积极鼓励企业尽早建立完善的温室气体管理体系,包括产品碳足迹核查、供应链管理等,加快建立企业碳排放管理机制,科学有效地实现减排目标,满足CBAM(碳边境调节机制)的信息披露和报告责任,争做“碳路先锋”。

(作者单位: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手机扫码分享本文
没有上一篇了... ... 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
探索绿色低碳园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