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理论周刊
2023年12月25日

弘扬革命精神 汇聚磅礴奋进力量

王欢

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立身之本。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新四军纪念馆时强调,要传承发扬新四军不怕困难、不畏艰险,勇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把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不断推向前进。

弘扬不怕困难、不畏艰险的新四军革命精神

不怕困难、不畏艰险,是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一种大无畏的精神、战天斗地的乐观精神。新四军的历史,是一部于困境中诞生、在艰险中成长的革命史。新四军由红军长征后留在南方八省14个地区坚持 斗争的红军游击队整编而成。在三年游击战争中,队员一边面临缺枪、缺弹、缺药、缺医的困难,一边突破国民党的重兵围剿,处境十分艰苦。

新四军成立后,不仅要面对凶狠的日伪军,还处于国民党顽军的重重包围,每一寸生存空间都靠斗争而来。1941年1月,国民党发动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新四军遭受国民党部队围攻,9000余人被困,仅2000人突围成功,大部分壮烈牺牲,新四军番号被蒋介石取消。同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新四军军部在盐城重建。在抗战中,新四军物资匮乏,经常只能以盐蒿、野菜充饥。面对华中地区存在的日、伪、顽、匪四类敌人,新四军一边粉碎日军的大扫荡,一边同国民党反动势力作斗争,还要坚持清匪反霸。在恶劣的斗争环境中,新四军从建军时1万多人发展到主力军21万多人,新四军之所以能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突破重围、不断壮大,靠的是不怕困难、不畏艰险的革命意志。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需要拥有强大的意志力量,克服复兴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和风险挑战。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继续传承和弘扬新四军的革命精神,锤炼钢铁意志,不怕困难、不畏艰险,于逆境中不屈不挠、于顺境中戒骄戒躁,坚定信念、坚韧不拔,朝着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目标前进。

弘扬勇于斗争、敢于胜利的新四军革命精神

勇于斗争、敢于胜利,就是勇敢斗争,充满必胜的决心。新四军是一支英雄的部队,充满战斗的勇气和必胜的信念是其一贯的品格。新四军成立之初,便与日本侵略者、国民党反动势力作斗争。抗战中,新四军在日、伪、顽、匪多面夹击、腹背受敌的情况下,在物质条件极端艰苦、装备武器相对落后的情况下,依然敢于斗争,并取得最终胜利。刘老庄连82名战士为掩护主力部队和领导机关转移,与1600余名日伪军血战到底,歼灭敌人170余人,全连82名战士全部壮烈牺牲,这是勇于斗争、向死而生的新四军革命精神的生动体现。

据统计,抗战八年间,新四军对日伪作战2.46万余次,击毙日伪军29.37万余人,俘日伪军12.42万余人,另有日伪军5.4万余人投诚,沉重打击日本侵略军,坚持和发展华中抗日阵地,解放国土25.3万余平方公里、人口3420多万。新四军之所以能在华中有力抗击日伪军,正是其勇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的生动体现。

民族复兴的征程,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马克思指出:“如果斗争只是在有极顺利的成功机会的条件下才着手进行,那么创造世界历史未免就太容易了。”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向前发展的,斗争过程就是解决矛盾的过程。在新时代,要继续发扬新四军勇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遵循社会矛盾运动规律,把握历史发展主动权,在斗争中发展壮大,推动民族复兴向前迈进。

(作者为盐城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本文为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23SJYB1982〉成果)

赓续红色血脉 接力奋斗新时代 讲好红色故事 传承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