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麋鹿
2023年12月17日

带着零钱去买菜

○范申

菜场位于小城的东北角,有点偏僻,但生意还不错。

我常去这个菜场买菜,与许多卖菜的菜农们渐渐熟悉起来。孙爷爷今年94岁,王奶奶、赵奶奶今年都83岁了,至于六七十岁的卖菜老人在这里更是常见。淡淡的时光已经远去,老人们小小的菜摊却在温暖着我们的烟火日常。每每看到这些老人,我总要想起我那过世多年的外公和外婆,他们也曾在乡下自家小菜地里种些蔬菜,那里留下了许多我儿时的天真与快乐。外公、外婆和如今的这些卖菜老人延续着我的乡村记忆,他们也将勤劳、淳朴和热情烙印在我的脑海里。

在这个菜场,春天里王奶奶的荠菜和小蒜,初夏时孙爷爷的苋菜、老李的白玉枇杷和露天草莓都是我必然的等待和选择。盛夏时节,盼望已久的老陈种的西瓜上市了,我隔三差五地就来老陈这里买上一只解暑解馋。不必说菜场秋天里带着泥土、露珠的新鲜萝卜和菠菜,就是这个菜场里冬日翠绿欲滴的小青菜更是在城里超市难以寻觅。这个俗名称为“四中后面的菜场”已成了我日常生活的必需。

常来这个菜场买菜,我养成一个习惯,就是备好十元、五元的零钞和一元的硬币,方便与卖菜的老人进行结算。有时,我看到有人买菜付款时掏出的是一张百元或五十元的大钞,卖菜的爷爷、奶奶们很是为难,有些手足无措。一方面,他们对手里的这张百元、五十元钞票真假难辨;另一方面自己备好的零钞已经不多,有点捉襟见肘。生意当然要做,看到他们左右为难的样子,当我零钱有余的时候,常常主动前去换钱、促成买卖。

近年来,随着微信、支付宝等移动支付方式兴起,在我买菜的这个菜场也响起了电子支付的语音声,一些率先做好收款码的卖菜老人也跟上潮流。于是,我也用手机扫码支付了。不过,这时我发现,几个卖菜老人的收款入账名称叫“豆豆的妈妈”“小城的风”等,似不是老人自己的账户。我前去一问,老人们告诉我,这些都是他们的子女帮忙弄的,老人或是不会操作生成收款码,或是没有自己的银行卡,卖菜的钱只有入到孩子们的银行卡了。老人们常常是淡淡地一笑:“钱入大账了,反正将来也是要留给他们的啊。”话语之中似也有些无奈。

是啊,一年四季,冬去春来,在一块不大的田地里,老人们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侍弄着菜园,晨露、阳光、风雨、严寒和着他们的汗水凝成了并不多的收获,饱满蓬勃的田地里流淌着他们的希望。无论寒冬酷暑,每天天不亮,他们就早早地来到菜场,将最新鲜的蔬菜摆到我们面前,“一块五,两块,三块五……”每天不多的收入成了他们最为欢欣的事。毕竟,自己的手里有一点余钱也是好的啊。想到这些,在他们的菜摊前,我还是习惯地用现金交易。两块七的菜钱,我掏出三块钱付款,不用找零啦。而他们随后总要抢着为我塞上几根葱、蒜或是辣椒,老人们不愿多占我的便宜呢。

迎着晨光、微风和空气中氤氲着的桂香,今天我又走进这个菜场。刚在王奶奶这边买了些青菜,那边杨奶奶又吆喝我买上香芋。刚走了没几步,抬头又见到卖萝卜的李大爷正朝着我笑呢。好!再买上两斤白萝卜,回家慢慢吃!

遇到我外出,有几天没有去菜场,卖菜的老人们再次见到我的时候,总要亲切地问候一句:“呀,怎么好几天没见你买菜啊?”我一边回话,一边向他们的菜摊前走去。这时,我总要习惯性地摸一下自己的口袋。嗯,买菜的零钱带着呢!

守书摊的老人 有幸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