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志芹
4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正式出台,对“培育发展全国统一的生态环境市场”作出部署。我市拥有582公里的海岸线,沿海滩涂面积683万亩,占全省70%,蕴藏巨大的湿地碳汇市场潜力。
湿地碳汇开发潜力与现状
盐城拥有构建湿地碳汇市场的独特优势。目前,我市湿地规模达680多万亩,每年仍然以2万亩的速度增长,湿地生态系统提供了多样化的生态产品,固碳量也随之提升,强大固碳功能不仅可以提高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碳汇价值的市场化也将创造巨大经济财富。
为系统提升湿地碳汇能力,我市制定实施《盐城市黄海湿地保护条例》,自2018年累计完成造林近50万亩,推动更多的盐碱荒滩成为碳汇空间,但湿地碳汇测算、产权交易平台构建及产权交易机制等工作都尚未启动。
湿地碳汇造林空间缺乏有效规划。盐碱地开展碳汇造林项目需要2005年以来的无林地,且不属于耕地、湿地和有机土范畴;造林过程中,要注重原生态环境保护,对土壤扰动符合水土保持要求,不采取烧除林地的清理方式以及其他人为火烧活动,不移除地表枯落物、不移除树根、枯死木及采伐剩余物,且一般20年内不得变动采伐等。碳汇造林还需考虑适宜盐碱地的树种,地块的盐碱含量等指标。因此合理规划盐碱地可开发空间,选择合适地块采取集中连片方式开展碳汇造林项目,才能挖掘湿地碳汇造林潜力。
尚未构建湿地碳汇产权交易平台。湿地碳汇需要产权化才能成为可交易资产,然后通过产权交易平台实现有价交换。但目前并没有确定湿地碳汇项目的方法学,湿地碳汇的“基准线”“额外性”都尚未形成计量标准,政府部门也没有批准湿地碳汇纳入碳市场交易。湿地碳汇产权交易平台上碳汇产权应当作为可交易的“商品”,其不仅具有“商品”价值而且具有交易价格。
培育湿地碳汇产权市场的定位
多方合力共同开发湿地碳汇项目。政府是湿地使用权的提供者,承担碳汇监管、认证等职能;科研机构是碳汇项目的方法学设计者,承担碳汇计量、监测等职能;林业企业、农业企业等相关企业是湿地碳汇项目的执行者,承担碳汇造林、植被种植、盐碱地修复等职能;银行、碳汇信托企业等社会机构在碳汇项目开发中提供融资、信托服务等,为碳汇项目长周期执行提供保障。
湿地碳汇产权可测量可交易。目前全国统一碳市场平台已经形成,湿地碳汇产权化作为可交易资产应当融入全国碳市场交易体系,正如“林业碳汇可用于抵消碳排放权机制”规定了“林业碳汇等核证的减排量抵消数量不得超过碳排放量的5%”,经政府部门核证的湿地碳汇也应具有相等的产权属性。
湿地碳汇产权灵活交易。湿地碳汇产权项目的所有权人是政府,而经营权与使用权人是企业,因此必须在法律与制度上明确湿地碳汇项目的权益人,由权益人采用灵活的交易方式实现湿地碳汇产权转移、交易等。灵活性主要可以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自愿购买的方式获得湿地碳汇产权;另一方面政府可以直接转让可开发碳汇项目的湿地资源;再者,经营湿地碳汇项目的企业可以核证交易的碳汇产权。
未来要确定培育碳汇市场的三个重要方向:第一,利用湿地碳汇禀赋,加强我市碳汇市场能力建设。第二,依托全国碳市场交易平台,推动湿地碳汇产权交易融入碳市场交易平台。第三,创新湿地碳汇市场交易制度,推动我市高质量低碳化发展。
培育湿地碳汇产权市场的建议
加强湿地碳汇市场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科技创新是培育湿地碳汇市场的关键驱动力,加快湿地碳汇市场人才队伍建设,培育湿地碳汇方法学开发、碳汇测量科技、碳汇市场交易等人才的同时,要加强与科研机构以及全国碳市场交易机构合作,建立湿地碳汇方法学创新项目,积极推动湿地碳汇交易融入全国碳市场交易平台;加强湿地碳汇项目开发的顶层制度设计,选择适宜碳汇项目开发的重点区域,有序推进,实现“青山绿水转变为金山银山”;做好湿地碳汇市场的关键技术路线图,以社会、企业、政府共建碳汇市场的决心,通过内培外引方式,推进碳汇市场关键技术突破进程。
做好湿地碳汇项目空间布局规划。湿地碳汇项目以生态功能区为核心,限制功能区为辅助,在空间上协调生态与经济发展格局。摸底湿地碳汇项目的可开发区域,调查不同生态功能区周边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确定可开发湿地碳汇项目总量,形成以生态功能区为核心,限制开发区域为辅的沿海湿地碳汇项目空间分布;提高湿地碳汇项目与其他生态投资项目的兼容性,基于已经完成的湿地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项目,协同开展碳汇造林,整合生态补偿资金与湿地碳汇造林资金并提高湿地生态修复质量。
设立湿地碳汇市场培育专项资金。我市应尽快出台湿地碳汇市场培育专项引导基金,根据湿地碳汇市场定位与重要领域,各领域选择1至2个培育对象,重点资金扶持,支持科研攻关技术体系、市场交易组织体系建立;宣传践行低碳发展理念,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湿地碳汇市场建设基础,通过居民、企业自愿购买湿地碳汇减排量的形式,构建金融生态体系。
构建“互联网+湿地碳汇”碳汇共享平台。“互联网+”是发展趋势,我市应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利用互联网技术助推社会共同参与碳汇市场建设。设计碳排放量监测小程序,让社会各界关注生活中的碳排放;开通社会各界预购湿地碳汇的服务平台,为购买者授予湿地碳汇产权证书等;鼓励创作湿地碳汇的文艺作品,加强湿地碳汇的社会普及性宣传,推动湿地碳汇市场培育、发展、成形的进程,加速融入全国统一碳交易市场。
(作者为盐城师范学院商学院博士、中韩<盐城>产业园创新发展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