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慧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三农”工作各项决策部署,始终把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2021年,我市累计改善农民群众住房9.1万户,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049元,增长10.0%,创成省级特色田园乡村55个、美丽宜居村庄2534个,继续蝉联省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设区市综合排名第一等次。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美丽乡村建设是统筹城乡融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升级阶段,2022年,我市仍要扛起乡村振兴政治责任,扛起农业大市担当,坚持以人为本、共治共享理念,重点解决乡村经济发展、人居环境、文化建设等问题,努力让群众既享受现代城市文明,又拥有诗意田园生活,高效打造全域美丽乡村,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丽新乡村建设发展目标,发挥“盐城模式”引领示范作用。
强化组织领导 科学制定规划
美丽乡村建设上承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下接一方百姓殷殷期待,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工程,各级党委、政府要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村党总支与两委合作,使领导干部和基层党员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力量,实行各片区分组管理,并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利用农村大喇叭广播、致村民的一封公开信等形式进行宣传教育,全面建立“自下而上、村民自治、农民参与”机制,形成政府、群众和社会协同的综合治理模式。
坚持规划引领、科学部署,立足城乡统筹发展基础,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因地制宜制定分类实施计划,强化政策与多方融资渠道支持,坚持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具体化,并对可能出现的资金问题、资源问题和管理问题制定相应预案。完善监督考核机制,细化并压实村干部责任,通过建立美丽乡村建设年度述职点评机制,对考核排名靠前的县(市、区)给予更多资金和项目安排、嘉奖表扬等,对考核排名靠后、履职不力的领导干部进行约谈并给定目标任务,若规定时间内仍未达标的,原则上不得提拔重用,以最严的监督考核、最强的执行力来推进。
改善乡村人居环境 塑造环境美
夯实基础方能远行,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既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也是农村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近年来,我市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深入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创成38个大市区城郊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25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示范村,2021年创成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成482公里美丽乡村旅游公路,新增成片林1.65万亩,林木覆盖率达25.1%。
新征程新一年,我市还需以更大决心、更高标准、更实举措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坚持绿色协调、统筹推进、全域治理,探索建立治理成本共担机制,以制度形成长效管护机制。通过农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加快打造一批新型农村社区、特色田园乡村和生态农场,处理好搬迁农户就业、收入和社会参与等各方面现实利益,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发挥精品标杆示范带动效应。
要有序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就地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在“垃圾兑换银行”基础上,加快建成“户分类投放、村分拣收集、镇回收清运、有机垃圾生态处理”模式,积极打造一批产地绿色、产品优质、产出高效的绿色优质农产品,通过技术手段引导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摒弃“追求产量、牺牲环境质量”理念,使乡村环境长治久洁。要进一步以集中而经济的方式实现公路、水利、生产、物流等基础设施的提档升级,在村民集中居住基础上,着力推动5G和千兆光纤等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
发展乡村经济 推进产业美
美丽乡村不仅仅是环境美,还需以发展农业生产、培育文明新风为途径,体现产业美、风尚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加快乡村产业发展,增强乡村经济发展动能,既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内在必然要求,也能充分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要大力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通过招引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业园区、农场发展,构建更加紧密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做强现代化产业、加工业与养殖业;通过定期招引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项目来培育创意农业、定制农业等新业态,地方政府做好农业企业“贴心人”。要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通过放大“盐之有味”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效应,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推广直播带货模式,继续做大做强东台西瓜、射阳大米、阜宁黑猪、响水西兰花、滨海白首乌等特色产业,基于与盐城农科院的产学研合作建立特色产业专家工作站,建成高水平农业科研平台。要深入农村地区挖掘具有长远眼光与能力的“领头羊”,积极与省内涉农高校对接建立农业导师团,加强对农业农村人才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不断壮大新型经营主体,鼓励返乡入乡就业创业,进一步推进农业与旅游、康养、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
建设乡村文化 培育风尚美
良好乡村文化、乡风民风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内在体现。自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以来,我市高度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依靠特有红色资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积极弘扬“盐城好人”引领向善力量,大力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倡导文明生活方式,农民积极融入农家书屋、文体活动中心、文明实践大讲堂等各项文化活动中,不断打造美丽乡村建设“充电站”。
为进一步彰显我市乡村“里子”美,实现精神共富,要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加快推进乡村“复兴少年宫”试点建设,在开展道德培育、文体娱乐、劳动实践、文明实践等活动的同时,积极培育新一代有知识、知农村的“文化型”农民来创新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系列宣讲活动,借助农家风光画、道德讲堂等各种“以文化人”的形式,开展对群众的宣传引导,形成完善村规民约、持续推进移风易俗、深化婚丧礼俗等领域突出问题的治理合力,充分发挥东台市、大丰区婚俗改革实验区引领作用,让乡村更有“精气神”。
要创造性传承、发展乡村文化,通过挖掘一批技艺精湛、工艺独特、产品历史悠久的能工巧匠来进一步保护和发扬传统工艺,提高其运用科技手段的能力,建设非遗特色村镇、街区,让乡土文化“传下去”。要更大范围地建设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站等公共设施,包括乡村文化广场、民俗博物馆等,融入红色文化、乡村文化与新时代先进文化,实现村民乡村文明建设教育,满足乡村精神文化建设需求。
(作者为市委党校基层干部培训处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