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慧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积极延伸和拓展农业产业链,培育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多处提及乡村旅游,彰显出旅游的重要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的乡村振兴,要把特色农产品和乡村旅游搞好。这既强调了党和国家对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积极作用的高度关注,也指出了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为进一步落实和推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做好农业农村工作、实现从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的跨越提供了根本遵循。
夯实乡村旅游农业基础,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旅游是以农业为重要支撑的现代乡村富民产业,需扎实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一是创新农业发展路径。积极利用绿色科学技术大力发展休闲化、生态化、低碳化、智能化农业,打造农产品安全、环境友好的特色农业旅游资源,开发农业生态旅游观光项目,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各县(市、区)和各部门应加强对农业绿色化发展、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指引、规划指导,强化各领域、各板块政策的配套衔接,优化乡村旅游农产品供给,完善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因地制宜打造“一村一法子”旅游产业发展格局。通过分析我市各村不同区域特点、农业资源和产业优势,推出不同乡村旅游模式,比如城镇周边乡村区域可大力发展具有观光、休闲、度假、康体等功能的乡村旅游产业,建设乡村拓展基地、自驾车营地和共享农场等,吸引更多城市居民。三是推动“乡村旅游+”新业态发展。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比如加强与乡村特色美食、瓜果蔬菜采摘、稻麦收割等农耕文化项目体验和研学的融合,延长乡村旅游产业链。同时,进一步加大对滨海县伴亩田生态农庄、建湖县军曼农场等旅游新业态载体的资金、人才、宣传等方面的扶持,引导大型农业企业开展更多农产品加工与供给,凸显联农助农作用。
强化乡村旅游文化价值,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乡村旅游是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引擎,其发展不仅需要乡村文化的浸润滋养,也能推动乡村文化保护传承,守住乡愁记忆。一是深掘乡村旅游文化内涵与时代价值。一方面,在对我市各地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非遗文化等资源系统整理和分类基础上,形成乡村文化资源“清单”并深入挖掘背后所蕴含的盐城人民的精神气质,编写成乡村文化故事、打造文化景观融入旅游路线;另一方面,利用数字化技术建设乡土文化线上展馆,通过VR让游客实现对淮剧、建湖杂技、东台发绣、大丰瓷刻等非遗文化的远程沉浸式体验,激发文化发展活力。二是打造乡土文化IP体系。避免千篇一律的乡村旅游建设,不能因千村一面而失去乡村韵味。尊重乡土味道,体现乡村特色,主要是实现各村自然风光、文化景观、民俗文化、人文精神、地方美食的融合,并借助乡村博物馆和文创体验店等集中展示、推广乡土文化IP。三是推动乡村旅游文化的物质与精神空间融合。既要在农房建筑、工艺品和村民议事活动中心等场所加入文化元素,又要引进乡村文化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更多手工技艺传承人,传承乡村历史和文化。
厚植乡村旅游生态底色,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绿色支撑是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底气,乡村旅游产业也能带动美丽乡村建设,实现共同富裕。一是大力开展乡村绿化工程。一方面要不断增加绿色元素,积极植树造林,建设生态廊道和绿化工程,健全常态化森林抚育经营机制;另一方面也要持续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大力实施农房改善,让绿化美化、环境保护等综合管护机制常态化,为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引领和有力保障。二是持续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坚持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统领,统筹污染源头治理,既要探索对盐城乡村污染企业实行绿色税制,引导在生产环节加入生态环境考量与指标,又要推广绿色能源,突出乡村生态康养品牌效应。三是要提供绿色服务,提高乡村文明程度和农民素质。乡村绿色服务是决定乡村旅游供给水平的重要因素,要大力推动乡村道路、公交和物流等领域的日益便捷化,也要借助“网格+”、村规民约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营造乡村发展绿色生活风尚,建设更多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打造一批美丽乡村、放心消费的示范标杆。
(作者单位: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