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亚伟
小时候,过年时家家户户都要做豆腐。豆腐很家常,即使日子过得再贫困,过年鸡鸭鱼肉吃不起,年豆腐是必须要做的。
豆腐与“多福”谐音,过年吃讨个吉利。其实年豆腐与平时的豆腐并无两样,只是觉得里面多了一种年味儿。那种年味儿,不是口味上的感觉,而是心理的感觉。年味儿里面有故事和记忆,有喜庆和吉祥,所以年豆腐吃起来也多了一种别样的味道。
在我的记忆里,整个腊月,母亲一直在“忙年”。有一天放学回家,刚到院子里就闻到豆腐的香气。我冲进屋子,看到一块块白嫩如玉的豆腐整整齐齐地码放着,正散发着热气和香味。我惊喜地喊起来:“做豆腐啦!”母亲笑眯眯地说:“刚去村东的豆腐坊做的,还热乎呢!”说着,她切下一块给我吃。豆腐真香啊,那种香完全是豆子的清香,里面仿佛还有土地、阳光和雨露的气息,特别清新。豆腐真是好东西!我一向觉得,一种食材做成食物,能够保持它的原汁原味,是制作美食的一种境界。豆腐的味道,带给味蕾清淡的欢愉之感,那是一种酸甜苦辣刺激之后的清淡之味,也是三千繁华归于尽的真淳之味。
做年豆腐一般都是用自家的黄豆。粒粒金黄坚硬的豆子,摇身一变,化作白白嫩嫩的豆腐,这个过程一定特别神奇。有一次,我怀着好奇之心,拉着同伴燕子去豆腐坊看做豆腐。做豆腐的过程并不复杂,泡豆子,磨豆浆,过滤豆渣,煮豆浆,点卤水。那个年代都是手工做,豆子慢慢泡、慢慢磨,豆浆慢慢煮,大家好像一点都不着急,反正总能赶在过年之前把豆腐做出来。做豆腐的过程虽然不复杂,但其中有很多重要的细节,比如泡豆子的水如何选择、时间长短如何控制等。另外,点卤水也是技术活,需要有经验的师傅来做。慢工出细活,不紧不慢的节奏中,时光悠悠长长地走,豆香丝丝缕缕地弥漫。
了解过豆腐的“前世今生”,对它的感情更深了一层。母亲也一样,豆腐到了她手里,她会最大限度地把豆腐的美味全方位展现出来。吃豆腐可以细品它的本味,也可以让豆腐七十二变,炮制出各种美食。母亲最喜欢把豆腐切成小块,放到油锅里炸。炸好的豆腐焦香松软,做猪肉炖粉条的时候丢上几块,上桌后立马被抢光。腊月天寒,母亲还会把豆腐切成小块,放在室外冻几天,做成冻豆腐。冻豆腐蜂窝密集,很容易吸饱汤汁,做汤菜吃起来特别香。腌豆腐也是必不可少的,母亲每年都会腌不少,足够吃一个正月呢。
豆腐,多福,带给人们多少幸福啊。年豆腐陪伴我们走过了一年又一年,那种味道,留在了舌尖,也留在了心底。如今食物如此丰富,每当大鱼大肉吃腻的时候,我都会买上一块豆腐,用原汁原味的豆香来调剂味蕾,让麻木的舌尖重新鲜活。过年的时候,我也会像母亲一样,准备一块年豆腐。除了想吃出那份美味,更是为了吃出那份情怀。就像《舌尖上的中国》里说的那样:“中国人对食物的感情多半是思乡,是怀旧,是留恋童年的味道。所以,我们善于用食物来缩短他乡与故乡的距离。”这句话真是说到我心坎里了。
清欢有味年豆腐,年年岁岁总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