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祥
一颗善念的种子,在她心中悄然萌发。
她想,用一针一线,亲手为全县敬老院一千多名孤寡老人,每人无偿做一双布底鞋。
用她今天的话讲,这辈子有三个心愿。这是第一个心愿。另外两个,一是儿女养成人,一是让公婆幸福。就心满意足了。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这第一个心愿,让人有点不懂。她,为何有这个莫名想法呢?
她说,自己在县港务处上班修吊车,丈夫水泥厂忙工作,周年不见人影,上要照顾年迈公婆,下要拉扯四个孩子,其中两个孩子领养的,里里外外全一个人操心。没早没晚,吃辛受苦。终因劳累过度,晕倒了。是好心人介绍到上海看病,又碰到好心的老中医,就几块钱的中药,她又能说能动了。
她,感恩。
她,时刻想着回报。
可一时半会,又理不出拿什么回报的头绪。这,成了她一桩心事,惦记着。
这天,八十岁的公爹从街上玩回来,她端洗脚水给老人。一脱胶底鞋,满屋脚汗臭。老人尴尬的诉苦:皮鞋磨脚,胶鞋臭脚。街上找半天,也买不到一双布底鞋,还是布底鞋,养脚。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五天后,老人穿上她做的新布鞋,笑得合不拢嘴,眼睛眯成一条线。
头脑一闪念,她来了灵感:有儿有女的老人,想布鞋有布鞋,那些没儿没女的,咋办呢?
做双鞋,献爱心。
那年,她39岁。
一双纯手工布鞋,从做,到上脚,虽不比挑担子的吃力。但,缠煞人。
正常,一双鞋要经过剪底样、包底子、纳鞋底、做鞋帮、绱鞋、滚边口、糊鞋边等10多道繁琐工序,差一道都不行。单单做鞋工具,还有一大套。锥针、助力用的钳子、顶针、剪刀及棉线、针线匾。
如果说,挑担子是硬功,那么,做布鞋玩的是软功。一样一样的辛苦。
就拿纳鞋底来说,一双布鞋底,要粘糊布二十几层,纳制需消耗鞋线20多米,每平方寸要纳81针左右,总共针脚多达二千针,难怪,民间有"千层底"一说。否则,不结实,经不起穿。而每纳一针都十分费劲,常常手指勒出深深的红血痕。讲究人,针脚横竖成行,像做艺术品。
对于她来说,最大的困难,还在于白天要上班。做布鞋,只能挑灯夜战。
一个个夜晚,忙完家务,哄睡孩子。她不是糊骨子,就是粘鞋帮。纳鞋底,一针一线挑着、挖着。节假日,常常忘了时间,从月亮当空,能挑到雄鸡报晓。就这样不厌其烦,从春挑到夏,从秋挑到冬。无怨无悔,从不停歇。一针,一线,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冷也罢,热也罢。针线里,倾注了浓浓的情与大爱!
为了早日完成自己的心愿,她说,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长时间的针线活儿,持久的疲劳战。她腰酸背痛不谈,还惹上了严重的颈椎病。可她咬咬牙,吃几粒止痛药,或者贴几片膏药。仍旧坚持着,坚持着——
俗话说,鞋子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做这么多陌生老人的鞋子,她有她的窍门。常规尺码正常做一批,备一批。然后,摸上人家敬老院“逗”人家。并讨来院长手机号码,请院长帮忙,提供各人脚码,再一一私人定制。现在方便多了,她手机里有全县敬老院联系方式。
这些无亲无故的孤寡老人,成了她牵肠挂肚的亲人。
她至今仍清楚记得,当她把第一批11双布鞋11双袜子,送到县城敬老院时,11个老人开心得像个孩子,千恩万谢,不少人竟激动地哭了。
是啊,“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目睹这一幕,她告诉自己,这夜没白熬,心,没白操。一切,值了!
49岁那年,她,退休了。
亲朋好友劝她,歇歇吧。她说不能。邻居找她跳广场舞,她摇揺头。好友喊她搓麻将,她说没空。亲戚约她外出旅游,她说没钱。
她,依然做她心爱的鞋。如醉如痴。
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
一双双敬老鞋,一双双爱心鞋,整整做了三十二个年头啊。这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没有一颗菩萨心肠,谁能坚守这么久?
为了这双鞋,她熬灯作火少休息多少。为了这双鞋,光布料钱每双就要贴钱五块多。为了这双鞋,家里没有一套像样的家具。为了这双鞋,一家人每周规定只吃一顿荤腥……
破布千层针线密,微芒一道用心专。春晖暖暖于何买,着在我身值万钱。
三十二个春夏秋冬,15个敬老院。她做了二千多双布鞋。容易么?平凡么?这里,我们不妨算一笔账:一双25厘米的鞋底,我们就以平均2000针算,二千双鞋底,就要纳4000万针。以3秒钟纳一针,就得耗费12000个小时。
今年,她已经69岁了。她说,我三个心愿都实现了。但,鞋子还将继续做下去。
如今,她又多了一个爱好,主动加入社区公益志愿者行列,整天穿个红马甲,风风火火的。
她,就是2012年度“中国好人”;首届中华十大慈孝人物;江苏省建湖县港务处一名退休职工。
让我们永远记住她的名字——曹翠花。
她,用自己的双手,撑起了一片大爱的天空。
曹翠花,一朵慈爱之花。
作者单位:建湖县庆丰镇文化广电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