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以富
午睡起来,泡上一杯红茶,悠闲的浏览着朋友圈发出的各种信息,评品着每一篇接地气的美文,沉思,咀嚼,反复回味,吮吸营养,滋润心田。完毕,便忙着自己的“自留地”,整理前日剩下的“零碎”。
这是多少年来养成的习惯,上午协助做家务,下午自由支配。2014年,我退休,告别了辛勤工作41年的岗位,没有了辛勤忙碌的奔波。加之和小孩不住在一起,后勤保障工作压力不大,每天睡到自然醒,自由自在,信马由缰。窃喜,小日子滋润。可时间一长,又觉得像小青菜煮粥忘了放盐,少了滋味。
工作几十年忙惯了,虽然退下来但怎么“休”还没有做好准备。心里嘀咕,我们这些六十岁退休的人,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真该好好规划一下,找一个适合自己的活法了。
一个人身体可以休闲,但头脑不能休息。我留意到一些身边的人,有的跟旅游团或自行联系几个驴友出去游览,观光祖国的美好河山,领略世界各地的旖旎风光;有的在自家几平方米的小阳台上养花种草,或在家前屋后开辟出一小块地,栽上自己喜爱的菜,种上自己喜欢的绿;有的进老年大学吹拉弹唱,健身跳舞;还有的围着子女转,一头钻进家庭琐事的圈子。
而我,想到年轻时在部队搞过新闻,转业后又做过办公室工作,何不顺着河水洗船,重新把笔摸起来,无聊时随手写一写,回忆一下过往,留下一些美好,既能锻炼脑子,减少患老年痴呆的风险,又能让空虚的灵魂有所寄托。用文字养老,学会和自己对话,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开始,我想到什么写什么,看到什么记什么,轻易不敢向外投稿。二十多年没和文字来往,脑子迟钝手已笨,但又不甘心,便虚心请人修改。直到去年初有一篇稿子见报,我才重拾信心。我把之前的“留存”再整理,有时半月二十天出一篇,有时一两个月谋一篇。一段时间下来,已有二十多篇文字在报刊或公众号上露面。真有点“春播一粒种,秋收万担粮”的喜悦。
前几日翻到了余秋雨的一篇文章,他说,老年是如诗的年岁。青年时脚踩晨露面向朝阳,虽太多激情但缺少意境,算不得好诗;中年时肩扛家庭和工作的压力,过于直白务实,也不能算诗;只有到了老年,卸除了沉重的人生使命,移去了万丈红尘,逐步构成了一种总结性归纳性的轻微和声,这才出现了诗的意境。我很有感触。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有2.8亿多,每个人的文化经历成长背景有诸多不同,养老的方法也多种多样,但不管什么成长背景,都应找到适合自己的养老方法。
眺望窗外红满天的晚霞,凝视眼前生机盎然的盆景,更坚定了信心。我要把握当下,用余晖润笔,书写好属于自己的夕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