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职工文苑
2024年01月11日

劳模栾二

□冷雪峰

栾二是我在广电工作时的同事,人勤快、技术好,无论是早晚还是刮风下雨,只要用户有故障报修,我关键时刻总是请他“冲锋陷阵”。而他也是一次次“不辱使命”,一个电话立马赶到现场,从不推诿更无怨言,我因此对他一直心存感激,常夸奖他是我们单位的“劳模”。我离开广电一年后,他被评为盐城市劳动模范。去年5月,他力克群雄,在东台市广电行业岗位技能大赛中荣获装维技能操作一等奖,又被授予五一劳动奖章。真应了一句话:你只管努力,老天自有安排。

栾二的父母都是种地为生的农民。1994年10月,镇里开办有线电视,20岁出头的栾二因为会爬杆子会架线,有电工基础,被挑选进入广电的外线施工队。那时候,有线电视还是个稀罕物,城里也还未全面普及,我们镇可以说是抢了个先,在本市乡镇中也是走在前列的几家之一。到底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栾二一进我们单位,很快就显露出勤快上进、好学敬业的秉性,成了人人都夸的好小伙子。我们镇有线电视建设方案应用的是邻近的“泰州版”,泰州的广电专家专门给我们这支临时凑起来的外线施工队伍传授技术。栾二白天认真听课做笔记、学操作,晚上挑灯琢磨消化,拆开放大器研究线路板和信号输入输出数据,摸索线圈变压器、均衡片工作原理,并在线路架设、设备调试、入户安装中活学活用,3个月的一期工程施工结束,栾二已经成了地道的行家里手,俨然成了让领导、同行以及泰州老师刮目相看的“大师傅”。

熟识栾二的人都知道,他性格孤僻、执着,只顾耕耘、不问收获,做人做事的理念有别于常人,我估摸这应该与他的家庭和生活阅历有关。栾二父亲的篾匠手艺在本地颇有名气,从小栾二跟在栾篾匠后面为人家“打凉席”(打:本地篾匠术语,意即编织),冰凉的地上一坐几天不叫一声苦和累,凉席还“打”得有模有样。栾二传承了栾篾匠的勤俭朴实和吃苦耐劳品质,工作从不挑肥拣瘦、做人从不争高争低。线路架设,最累最苦的活要数为电缆上挂钩,坐着滑架吊在悬空的钢绞线上,还得自己用力接着钢绞线,才能一寸一寸艰难前行。骄阳似火的夏天,作业人员必须头戴安全帽、身穿工作服,烈日暴晒,无遮无盖汗流浃背;寒风刺骨、呼啸的西北风吹透衣衫,牙齿打战、手指冻僵,每一趟下来,手套的十个指头没有一个不是洞,甚至有时候手指也是皮肉破开。而这活,几乎成了栾二的“专门定制”,正常都被我们的栾二师傅一人“大包大揽”。我做了他们的头后,见不得类似情况重复出现,专门安排一名外线工和他一起滑线,栾二不让,说干这活还得有技巧,安全才是最重要,每次依然第一个往前冲,抢着“上杆子”。实践证明,这活还真不是人人都能干得了的苦活、累活、技术活、技巧活,稍不留神是会出事故出人命的。

我和栾二共事17年之久,也领导了他17年,结下了兄弟般的深厚感情。我特别感谢栾二对我工作的支持和帮助。文化娱乐生活匮乏的年代,有线电视几乎是寻常人家的标配。夜幕降临,一家老小围坐一起看电视,是最真实的乡村生活,更是全家老少的快乐享受。我在单位倡导“真诚面对,竭诚服务”的经营理念,千方百计让用户收看高质量、不间断的电视节目。广电以前都是电缆线路,离机房最远的村,要通过18节的放大器传输电视信号,中途只要有一个放大器信号调整不均衡,由此往下,但凡采用这条线路信号的村庄,就休想有一户人家能看到清晰的电视节目。恼人的是,一旦有大面积的信号故障报修,维修人员就必须在涉及的线路上逐根爬电杆子、逐个检测放大器。在此过程中,有些催修的电话常常连带我祖宗八代一起骂。更让我们害怕的是那一声声惊天的雷。

记忆犹新的是,2012年7月,正是里下河地区的雷雨“瓢泼”时节。14日这天下午3时许,狂风大作、电闪雷鸣,暴雨霎时倾盆如注,“格炸炸”的蛇形雷电接连着在头顶炸开,同事们个个心惊胆战、眼巴巴盯着室外刺眼的闪电,不知它又要在我们的哪条线路上兴妖作怪,又要击穿击坏我们多少只信号放大器、多少只用户分支器后方肯“收兵”。天刚擦黑的时候,刺耳的电话铃声声声扎心:罗二村7组无信号;罗二村9组无信号;罗二村14组无信号……望着窗外的雨,我忧心忡忡,这样恶劣的天气状况下是禁止上杆作业的,看来又是一个不合眼的夜、揪心的夜。只听一旁的栾二轻言慢语说了一声:“这雨又不是头一回,我会小心的。”顾不得同事们的劝阻,便已毫不犹豫冲进了雨中。到当晚9点30分,他用梯子爬了10多根杆子,换了6个放大器,终于让用户全部看到了电视。浑身湿漉漉的栾二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妻子嗔怪:“你咋这么实心眼,就不能请人家谅解,等雨停了天亮了再修?”他说,广电这行当吃的是百家饭。该看电视的时候看不到,人家群众要戳我的脊梁骨,我丢不起这个人。说不清多少次,用户当着上级领导的面夸奖:“这么多服务单位,我就相信广电的服务好。”我满脸自豪,打心眼里感谢栾二和我的广电同仁们的艰辛付出。

栾二厚道实干、服务好。虽然家境不算太好,但他为人处世大方,人缘也特别好。有一次,栾二外出集训,罗村南庄有位老者一天几次到单位找他。我问老人有什么事,电视放不出可以安排其他人登门维修,但老人只找栾二,而且只要栾二去他家修。后来我向栾二打听得知,原来老人灯泡坏了,电饭煲煮的也是夹生饭,栾二回来当晚就帮他修好了。栾二有电工作业证,也精通水暖家电维修技术。经常有群众给他打电话:“栾师傅,我家的洗衣机不转了,麻烦有空帮我望望,再开通几个付费节目。”“小栾,请下午来帮我把电瓶车的喇叭整整,顺便把明年的电视费带走。”栾二有求必应,并且老是贴本。他不屑道:“不就是钱嘛!”言下之意就是,有钱就多用,没有钱就少用,从不计较点滴得失。栾二的义举,拉近了广电与用户的距离,也让我们的不足得到了用户的谅解和宽容,减少了我工作上许多的压力。

我离开广电的时候,栾二因为我人事上的安排错误地认为我对他不信任,和我闹了点别扭。我至今没有跟他做任何解释,也更没有与他有一点点生分的计较。我们在一起工作的时光,若以小时论,比有些人家兄弟姐妹生活在一起的时间都长,这种缘分和感情值得毕生珍惜终身呵护。我为我的劳模兄弟自豪,也时常想着努力为栾二做点什么,给他力所能及的帮助。我把这篇文章发给昔日广电的老同事们指正,大伙还调侃说,栾师傅如今是地市级的“劳模”,感情再深,不能在文章中直呼“栾二”。哎,这话得听。

栾二栾师傅大名栾志圣,现在是江苏有线基层站的一名安技员。2014年代表东台参加盐城市第一届广电网络劳动技能竞赛,荣获登高作业三等奖,多次被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因为在家中排行老二,熟人们都习惯性地称呼他栾二。群众不明就里,听得多了也就跟着喊,大家都喊顺口了喊亲切了,也就很少有人称他栾师傅、栾技术员、栾工什么的了。反正,大人小孩有事喊一声“栾二”,他人说话间也就到了,绝对不会推三阻四。用群众的话说,我的这位劳模兄弟栾二栾志圣,真的就是个“实实在在的大好人!”

作者单位:东台市溱东镇党政办公室

手机扫码分享本文
没有上一篇了... ... 街头理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