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君豪
汉明帝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班超奉命出使西域。经过几十年的辛苦经营,他终于斩断了匈奴对西域各国的控制,敉平了一些西域国家如于阗、龟兹等亲匈奴、反东汉势力的叛乱,稳定了东汉在西域的统治秩序,一度被匈奴破坏的中西重要商道——丝绸之路又重新畅通了。西域各族人民都同声欢庆。那时经由丝绸之路载往欧洲的中国商品只能到安息(今伊朗)为止,再转运西方。同样,欧洲人输入中国的货物也仅止于安息,复自安息运来中国。安息商人居中垄断了中西间的贸易,获利是极其可观的。西域都护班超为了扭转这种局面,他在汉和帝永元九年(公元97年)派了自己的下属官员甘英往西探明通往欧洲的直达途径,想与欧洲的“大秦”(古罗马帝国)建立直接的友好关系。
甘英西进,一路跋山涉水,一日,他进抵安息西面的大海,正欲雇船去欧,忽为船夫所阻。《后汉书》卷一一八《西域传》记其事云:“和帝永元九年,都护班超遣甘英使大秦,抵条支。临大海欲度,而安息西界船人谓英曰:‘海水广大,往来者逢善风,三月乃得度。若遇迟风,亦有二岁者,故入海人皆赍(jī稽)三岁粮。海中善使人思土恋慕,数有死亡者。’英闻之乃止。”条支,约当今伊拉克、叙利亚两国地。大海系今日的波斯湾。这里安息船夫劝甘英不要航海的原因有二:一、海面空阔,舟行遇顺风,三个月可以渡过,倘遇逆风,那就得行二年。为此,航海者须带足粮食,以防不测;二、久行海上,很容易引发人的怀乡恋土之情,常有人为恋土情浓而身死海面的。安息船夫的这番看似善意、实则内含威胁性的话语,果真吓住了甘英,使甘英不敢下海了。后代学者以为这很可能是安息商人闻悉班超差甘英往“大秦”去联系中国与罗马的东西通商事宜,乃有意买通船夫,用来吓退甘英的,他们如此做的目的就是要阻断他的西行路程,自己可恒久地操纵中西丝绸路上的商业往来,以确保其既得利益。其实从波斯湾乘船往西,无需多少时日就可到达罗马国境。这当然也跟海上风险与当时航海技术低有关。
这次甘英出使虽未完成使命,但他向西前行,熟悉了沿途的风土人情,查明了西亚和“大秦”的交通梗概,为日后中国与欧洲的通好提供了可靠依凭,就此而言,甘英的西使仍是受益匪浅的。甘英摸熟的西方地理路线,《后汉书·西域传》云:“自安息西行三千四百里至阿蛮国。从阿蛮西行三千六百里至斯宾国。从斯宾南行渡河,又西南至于罗国九百六十里,安息西界极矣。自此南乘海,乃通大秦。”《后汉书·西域传》的这一记述是符合公元1世纪末年的西方历史地理形势的,而这也是甘英初使大秦探索路径所取得的重大成绩。
甘英出使后的第四年,即永元十三年(公元101年),在他返回西域都护的驻地不久,“安息王满屈复献狮子及条支大鸟,时谓之安息雀”(《后汉书》卷——《西域传》)。班超大喜,遂命其子班勇护送使臣至东汉的首都洛阳,将贡品上献朝廷。这或许也是甘英出使大秦所获的另一重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