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登瀛
2024年01月10日

范仲淹来过老盐城县吗?

□许正和

北宋天禧五年(1021),范仲淹奉调“监泰州西溪盐税”。今天的西溪已随所在东台市上属地级盐城市,由此,范仲淹到过今盐城市域是确切的。但本文标题所称,系特指一直存在至当代1983年的“老盐城县”,包括盐城县县治(即今盐城市老城区)以及所属境域。范仲淹来过老盐城县吗?笔者觉得这个问题饶有趣味,因为到过今盐城市域和来过老盐城县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值得就此探研一番。

坦率说,就我个人对范仲淹这一伟大历史人物的学习和研究来说,就明确倾向于认为:范仲淹,是来过盐城县的。以下,我立足于史实和情理,试做一些分析:

从北宋对唐代捍海堰乃为“修筑”的角度看

学界对范仲淹在担任西溪盐仓监时期倡导修筑唐代捍海堰这一环节,引用较多的或如《宋史·卷九十七》所载:“通州、楚州沿海,旧有捍海堰,东距大海,北接盐城,袤一百四十二里。始自唐黜陟使李承所建,遮护民田,屏蔽盐灶,其功甚大。历时既久,颓圮不存……范仲淹为泰州西溪盐官日……调四万余夫修筑……”

我觉得这里有两个要点:

首先,北宋时期以范仲淹和江淮制置发运副使(后兼泰州知州)的张纶、淮南转运使胡令仪主导修筑的今苏北沿海捍海堰的工程,并非全线“新筑”,而是在唐代捍海堰的基础上进行的“修筑”。当然,这其中并不排除对唐代原有堰身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延伸。

其次,唐代盐城隶属于淮南东路楚州,作为黜陟使的李承,必然对下属的盐城一县的防潮大事优先考虑,相信只有在这个基础之上再兼顾南北。李承“主筑”的捍海堰“袤一百四十二里”,说得够清楚的了。那么,作为北宋时期“修筑”的究竟有多长呢?学界对此也多存异说。个人倾向于取范公本人在《宋故卫尉少卿分司西京胡公神道碑》中所称“亘一百五十里”。又,《方舆胜览》中“捍海堰……百五十三里”之说与此非常接近。当代学者方健《范仲淹评传·年谱》亦作支持。而我在这里强调这些的意思则在于:既为“修筑”,则“亘一百五十里”的宋堰覆盖“一百四十二里”的唐堰似合乎情理。

由上述,对于范仲淹那样一位作风严谨、办事扎实(当时处在基层)的官员来讲,未经对唐代捍海堰全线状况的实际考察、深入调研以及全面情况的把握,就贸然向朝廷提出修筑唐代捍海堰的动议,应该是难以想象的吧。据此,范公必来过盐城。

再说一条地理概念:当时泰州所辖西溪,实际距盐城和距泰州差不多,两者相较,可能反以盐城稍近。因此我们可以说:就南北两个方向来说,盐城是最为靠近西溪的他州所辖县。古来文人一般非常注重和力行游历,若说范仲淹没到过离他任所较近的盐城,是很难想象的。

从范仲淹领导修筑捍海堰一期工程的实际操作角度看

今苏北沿海一带至今传有范仲淹撒砻糠以定岸线的故事,虽是传说,但有其合理性。在我想来,撒向“亘一百五十里”的全线大约没有这个必要,而应该是以西溪附近沿海为中心,接下来,则既有撒向西溪以南的可能,也无法排除撒向西溪以北直至盐城县伍佑(盐)场,乃至盐城县城一线的可能。

范公本人曾撰有《堰记》,以总结修堰实践,可惜已佚。从盐城现存最早的明·万历《盐城县志》所记“范公堤”来看:“一名捍海堰,距县治东门外一里许……隶盐城(县)者三分之一……范仲淹监西溪盐仓……谓当移堤势而西,稍避其冲,仍叠石以固。其外纾斜迤逦如坡焉,不与水争……”又据清·光绪《盐城县志》“石䃮口闸”条下载:“……范堤之筑,本以捍海潮。今者塞石䃮口、筑长堤,最符范公始谋……”同样的记载,我们在清·乾隆《江南通志》等典籍中也能读到。个人觉得,这里已经具体到“石䃮口”这么个盐城县范公堤段上的“标志性工程”了,且强调“最符范公始谋”,是不是就可以证明:范公当年在领导修筑唐堰时,一开“始”,就曾为包括盐城城厢近处的闸壩作出过专门的“谋”划呢?我以为是不言而喻的。

从范仲淹所作《射阳湖》一诗的背景看

李勇先等校点《范仲淹全集》有《射阳湖》一诗:“渺渺指平湖,烟波极望初。纵横皆钓者,何处得嘉鱼。”这首诗在全集里的排序,恰在广为人知的范公在西溪所作《西溪见牡丹》稍后、《西溪书事》稍前,可见范公此作正是在其任西溪盐仓监时期。

关于“射阳湖”,南宋《方舆胜览》称:“在山阳县东八十里,今与府盐城分湖为界,萦回三百里。”这句话已经说得够清楚了,无须解说。但曾任盐城知县、时任淮安府知府的卫哲治在清·乾隆《盐城县志·序》中说得就更加明确:“射阳湖在其境内。”卫作此序时,恰在淮安知府之任,在其面对山阳、盐城均为淮安府下属之时,仍作这样的表示,则实属难得。卫的意思,可能是从盐城县所占射阳湖面积的“份额”较大这个角度来的,所以我们不必认为是他说错了。还须指出,范公的《射阳湖》一诗是被清·光绪《盐城县志》“卷三-河渠”收入的,寓意不言自明。

射阳湖最终消失于民国中期(今大纵湖为其残迹),但其位置一直是明确的,即盐城县的正西部。那么,时任西溪盐仓监的范公是从哪一条路线进入射阳湖的呢?无论乘车还是行舟,范公由其任所而至射阳湖,都有经由兴化县城,或经由盐城县城两种方案。而我们从常人思维出发,则由西溪—兴化—射阳湖—盐城—西溪,或西溪—盐城—射阳湖—兴化—西溪,二者择一。据此,我们都可以肯定:范仲淹在写作《射阳湖》一诗之前,或之后,必来过盐城。

小结:

北宋以降,盐城人民在范公堤一带多地曾数次修筑范公祠,以及景范亭、后乐亭等。列部《盐城县志》亦均有多处清楚记载范仲淹的功绩等。至于将范公本人,以及后人追怀范公的诗作收入县志者,则不可枚举。更在始于明代的“盐城八景”中收入了“范堤烟雨”一景。如此等等,本文不再赘述。

综上,笔者认为:范仲淹从北宋天禧五年(1021)“监泰州西溪盐税”起,至天圣四年(1026)“由知兴化县任,调监楚州粮料院”,在前后五年左右的时间跨度中,来过我盐城县,当属无疑。

手机扫码分享本文
没有上一篇了... ... 甘英出使大秦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