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光
近十多年来,为了做一个称职的好婆婆好奶奶,老伴悉心照料孙辈,既当“月嫂”,又做“家政”,多次住在远在外地的两个儿子家。因老家还有高龄老母需要我照顾,我们两口子过上了牛郎织女般的生活。
居家过日子,老两口在一起,哪怕半天不说一句话,总感到踏实。打电话或微信视频,虚得很,总不如两个人面对面交流接地气。
去年7月下旬,老伴去南方带二宝,与亲家母分工合作,安排得井井有条。我因临时回原单位帮忙,就又过上了独居生活。10年前办的护照早已过期,原计划年内重新办理,老伴在今年元旦前夕归来,为了节省时间,往返还都打了飞的。
离家5个月,时间不算长,但日积月累堆积起来的杂务却不少。说来凑巧,老伴归来,适逢通州区余丰河整治工程开工不久。乡下老屋紧靠余丰河边,河滩上枯杂树枝移位,洋芋头起田,沿河而搭的洋扁豆棚子拆除,都必须尽快处理。老伴不顾旅途劳顿,到家后次日,就急匆匆下乡。手持斧头砍枯树枝,挥汗如雨,手臂酸疼。第二天,我如约去市图书馆古籍室查阅资料,老伴独自下乡,把洋扁豆棚子拆了。晚上回城后,我看到她十分疲惫的样子,很是心疼。老伴却乐呵呵地说:“我这是为余丰河整治工程出力呢。”
三室两厅的大房子,我平时扫地只是画个地心,角角落落灰尘密布,视而不见。元旦前的那个星期日,轮到我去南通华侨博物馆当义工值班,老伴趁机大扫除,擦洗拖地。下班回家后,我看到窗明几净,拖把晾晒在阳台外,知道老伴根本没用扫地机器人。在她眼里,不管干什么活,人力才是最好的。
回家10天,白驹过隙。明天又要去南方了,老伴兴奋得前半夜翻来覆去睡不着:这几天二宝怎么样了?婆婆去上海妹妹家快四个月了,身体如何?外面飘起了雪花,听说上海也下了雪,担心婆婆受了凉,殊不知妹妹家早就开了暖气。她特地去电上海,与婆婆通话后,这才放了心。
结婚44年来,我们时常分居两地,中秋、重阳、生日三个节日单独度过却不多见,长吁短叹之余,我写下了3篇《一个人的XX》。文笔粗陋,但情感真实,居然悉数见诸报端,事后我庆幸有加:多亏了这段独居时光,要不然还写不出这些文字呢。
灯光下,老伴架起老花眼镜,拿起报刊认认真真地读了起来,也许是某些情感或者语句引起共鸣,老伴喃喃自语:“让你吃苦了,等到二宝再大些,带回南通来,我们就又在一起了。”但愿吧。中国式的父爱母爱若此,老来分离式相伴,还会有。这道人世间难度最大的家庭情感类选择题,从来就没有标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