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养猪,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那可是个费心费力的脏累活。“那个时候养猪,家家户户都是盖猪圈,猪吃的是泔水加米糠,也不谈什么打扫卫生,一到夏天,周围全是臭味,连窗户都不敢开。”说到养猪,有着20多年“猪倌”经历的葛大爷滔滔不绝。
葛大爷家所在的射阳县是全国有名的生猪调出大县,在2018年时,该县有生猪养殖户1300多户,生猪年饲养量达120万头。也正是凭着这120万头猪,射阳成为区域性生猪养殖中心,有力地保障了本地及周边群众的“菜篮子”。
就在射阳生猪养殖业踌躇满志,准备再上新台阶的时候,一场蔓延全国的非洲猪瘟不期而遇,让射阳县的生猪养殖陷入低谷。“那个时候看着可惜呢,本来都是一头头活蹦乱跳的猪仔,说得病就得病了,损失太大,我也不想再养了。”葛大爷谈起这场疫情现在还心有余悸,也正是这场非洲猪瘟让他的养猪生涯正式“退休”了。据统计,当时全县生猪存栏不到20万头,全县生猪养殖户也仅剩不到500户。是躺平撤出还是迎难而上,成为射阳生猪养殖从业者当时面临的一道选择题。
“这么好的一个产业,我们绝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它垮掉。”射阳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钱海兵说。在经过多次调研后,射阳县决定积极参与到江苏现代农业(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上来,走一条环保、高质量的发展之路,最终实现射阳生猪产业的凤凰涅槃。
养殖规模化
构建现代种养新格局
传统的生猪养殖模式已然不符合现代养殖业的要求。在省生猪体系的带头引领下,射阳县生猪养殖以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核心,按照“引龙头+建基地+带农户”的思路,将生猪产业确定为畜牧业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先导产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牧原、尚宝、鑫源、双胞胎、荣佑等一批万头猪场进驻射阳县。规模猪场落户后,射阳县秉承“生态优先、兼顾效益”的现代发展理念,从饲料、育种、养殖、屠宰、销售和防疫等关键环节入手,以标准化规模养殖作为生猪产业发展导向,立足土地环境承载容量,合理规划养殖场地和养殖规模,实行专业化养殖,不断提升生猪产业档次,全面构建起生产高效、资源节约、布局合理、产销协调的生猪产业新格局。
产业多样化
实现绿色种养大循环
产业融合发展是省农业(生猪)产业技术体系的一个重要思路。射阳县突出生猪养殖在农业产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的同时,进一步调整农业种植结构,通过土地流转形式大力发展特色种植项目,用生猪养殖业反哺种植业。在射阳县基地的核心示范场——江苏尚宝牧业,使用养猪场产出的粪水来对周边的盐碱土地进行土壤改良,效果显著。一直以来种植模式由每年单一的种一季小麦变成稻麦两季,小麦产量也由原来的300斤/亩至400斤/亩变为700斤/亩至800斤/亩。2021年7月,射阳县成了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县,全县推广应用绿色种养循环试点农业面积10.74万亩。
生态优良化
建立环保种养新模式
规模化、现代化、绿色化的饲养方式打破了从前一家一户饲养的家庭养殖模式,让射阳县养猪业告别了粪水直流、恶臭满盈的时代。在射阳县人民政府的牵头下,射阳县与省农科院建立了技术横向合作,由省农科院畜牧研究所负责项目的试验和监测,省农科院检测中心开展粪肥(沼液、有机肥)的检测,江苏诺丽慧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按照项目服务的要求,建立了射阳县绿色种养循环农业粪肥追溯系统,进一步提升了全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程度。如今的射阳县生猪规模养殖环境见不到污水,看不到粪便,闻不到臭味……猪住进了干净的“雅间”,“猪—沼—粮”生态种养模式实现了养殖污染的“零排放”。
“现在养猪可不得了,那猪住的快比人好了。”葛大爷开玩笑地说。如今,步入绿色发展之路的射阳县生猪养殖产业早已实现了复苏,生猪养殖量恢复并超越非洲猪瘟前的高峰,年饲养量达142万头,而且规模养殖比重提升至92%。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射阳县的生猪养殖产业以参与省农业(生猪)产业技术体系为契机,积极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高农牧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找准产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集中发力、精准发力,团结带领广大养殖户走出了一条“环保+生态”的“猪”富路。
田翔龙 李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