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水/于和风
小鱼锅贴龙井虾仁,我们中国的美食,一口一口都是故事。
小鱼锅贴龙井虾仁,我们中国的美食,一口一口都是故事。
一说到“死锅塌”“棒面饼”,喷香的味道在我的记忆里生根发芽。当年草锅做小鱼锅贴的记忆瞬间复苏,那原汁原味的吃法呀,简直赛过宫廷盛宴。
小鱼锅贴原名“死锅塌”,此美食起源甚早,闻名遐迩。传说,发明鼻祖为幼年朱元璋。灾荒年月,朱元璋沿路乞讨,来到悠悠淮河边,与逮鱼捞虾、放牛割草、逃荒要饭的穷孩子混到一起时,在锅里烹制徒手捉来的小鱼小虾,锅边贴讨来的杂面饼,用一蹴而就的办法解决肚子闹起的“空城计”。
虽然做法简单原始,但吃起来却“嘛嘛香”。后逐渐成为湖上渔民、水边岸上人家的家常饭菜。小鱼锅贴,“活鱼锅贴”,渔家称“小鱼锅塌”,是渔民在长期水上生活实践中,在众多因河、湖而宜的饮食习惯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独特的美食佳肴。正宗水上渔家的“小鱼锅塌”,鱼通常是体长一两寸的小鱼,锅是铁锅,急火烧之容易快熟,面和得较稀,贴在锅边总要往下坠,“塌”下来,熟后上薄下厚,故叫“锅塌”。
忆起20世纪80年代,家住响水运河中学,那时船家经常上岸卖些小鱼小虾,价格不贵,母亲时常买些回来,做小鱼锅贴让我们解馋。我家里有草锅,用学校的破桌椅和打桌椅的边角料做柴火。母亲做小鱼锅贴时,我常打下手,母亲把火引着,我做烧火匠。
小鱼锅贴是母亲的拿手绝活。母亲把小鱼、咸菜洗净,再把面粉放进小瓷盆里,加水搅拌成较稀面糊。她先将佐料用油炸出香味,把鱼放进铁锅上烧着,等锅热得差不多,母亲像泥瓦匠,用抹子在抹水泥地面,动作娴熟自如,将面糊三下五除二摊贴到锅的周围,厚薄均匀;盖上锅盖,几分钟,浓浓的鱼鲜伴着饼香扑鼻而来,让人垂涎欲滴。等烟雾缭绕,弥漫整个厨房,顺着门楣飘浮出去,锅焖一会儿,又让我再添些木柴屑进锅膛,那刚散去的雾气又滚沸出来,母亲揭开锅盖,用铲子将饼铲进大碗,看那饼儿,早已浸润透鱼汤,挨贴着锅沿的那一面,黄亮亮的,我迫不及待,赶紧洗手,喊姐妹开饭。锅贴脆香,鱼鲜嫩爽,个个吃得狼吞虎咽。
周日,躺在床上,无意中刷到致青春老虎灶视频,农村的大草锅啊,感觉又回到了儿时。我的馋虫立即被勾起来。拉着先生,直奔菜场,买了两斤小鱼回来,把鱼清洗干净,拌一些面糊备用。锅中放少许油,油热后,倒入葱末姜片爆香,再倒入鱼,加点花生辣酱、蒜蓉、香醋、生抽、老抽、白糖、盐、料酒和适量的清水,把拌好的面糊贴在铁锅的周围,煮一会儿,鱼汤收得差不多出锅装盘,品尝,还真有点当年妈妈烧出的味道。
现在餐馆中的“小鱼锅贴”,不是传统意义的“小鱼”“锅贴”合二为一,饭菜一锅熟,而往往是将“小鱼”“锅贴”分开操作,然后通过“蘸”“泡”等方法再把二者撮合到一块。这种饭菜不仅我们这里有,天津等地也有,不过名字叫“贴饽饽煎小鱼”“贴饼子熬小鱼”,胶东叫“鱼汤溅饼子”。
小鱼锅贴这朴素的乡间美食,传入城里,为适合市民口味,在制作上更加精益求精,不由染上富贵气。小鱼锅贴原本是平民百姓的主打美食,如今登堂入室,带来好滋味,也带给他们热腾腾的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