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书香
2022年12月16日

曹玲林散文集《水灵琴声》:

一条情感流动的河

《水灵琴声》 作者:曹玲林版本:江苏人民出版社

□陈忠林

《水灵琴声》是江苏青年女作家曹玲林的一本散文新作。

作为中学英语教师的曹玲林,文学一直是她的爱好,她的业余时间多用来进行创作。然而,就这本业余创作的文集,相信你会用惊异的目光去看待它。无论在思想上,文化观念上,还是在价值观等方面都开拓了新的方向。亲人,朋友,乡邻,老师和学生……在她的笔下都尽情绽放出纯粹的真诚。

《水灵琴声》,像流淌在情感世界里的一条小河。时而呢喃细语,时而委婉低沉,时而又高亢激昂……在“遗忘与新生”的现代背景下,流出了纯美的人性,也流出了纷繁的世俗。

作品中各种人物形象都是鲜活的、真实的,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底层民众的生存状态和历史文化。

因为接受了曹玲林老师为其书撰写序言的嘱托,所以我有幸成为阅读本书的第一位读者。而在阅读过程中,我又常常会有这样和那样的问题浮上心头。

我一直认为,近十几年来,散文创作洪波涌起,思路大开,形式多样,甚至出现了散文小说化的内在变动。散文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体了,而给人以一种人为造势的浮躁之感。

文学是人们精神需求的必然反映。散文的虚化是不是有些人主观提倡或社会浮躁的结果?为什么相对严肃的散文创作会忽然走向虚实结合的“新潮”?是不是物质压迫了精神,精神需要反弹,散文像人的精神一样:也在渴望自由……

而当我看完《水灵琴声》后,感觉到,散文还是有她自己的家园的。比起其他体裁来,散文是最适宜进行情感的抚慰、宣泄、重建和传扬的了。尤其在我们这个散文传统极为深厚的国度里,仍然需要保持这样的创作传统。像曹玲林老师这样在传统的支撑下立足于根源文化写作的年轻作家,也许他们还有这样和那样的不成熟之处,但他们为我们提供的是实实在在的情感体验和深刻感悟。是一种从心底迸向民众的精神与文化。读起来有根有蔓,不显得飘浮。虽然没有多少耀眼的文字,却呈现了作者一颗纯洁的心。

《水灵琴声》,也是“水灵”的心声。

书中记述的那些童年的回忆,青春的梦想,父母的温情,邻里的善良……无不热烈而诚挚,美丽而迷人,体现了作者精神的充实和情感的丰富,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生命本原的尊重!

作者在本书中多次写到她的父母,尤其是母亲。她担心“我怕我成功的脚步赶不上父母老去的速度”。就是这一句普通的心里话,让读者仿佛看到了两位为生活耗尽了精血的老人,渐渐地走向孱弱。

作者的担心并不是多余的,母亲终究没有等到女儿出书的一天。

散文写到这里,作家的内心与笔下所写的对象,完全交融在一起,成功地呈现出她的人生现场和情感世界。

本书并没有刻意去营造语言的张力和魅力,就在这些简单而朴实的话语里,读者已经能看出曹玲林老师的散文语言所具有的一种独特的表现力了。

作者从小生活在农村,农村的水土滋养了她,农村也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在《水灵琴声》中,农村的人和事成为她抒写的主要题材,农村人的善良热情、质朴敦厚就是她创作的基调,清新宁静的田园风光是她笔下唯美的自然主色,底层民众的艰辛和困惑是她关心和关注的对象……她以极其真诚的态度写作,体现了基层作家定当关注基层的品格和崇高的使命。

著名评论家雷达在《我们时代的文学选择》中提到,作家要有文学选择,选好了就必须用生命去写作,写不出厚重的作品,主要是因为缺少对生命的体验、缺少对生活对人生博大的爱。最后他作了一句经典的概括:“只要人们的情感和良知不变,文学就不会消失。”

用生命体验,用真心写作。这也许是曹玲林老师的文学选择和文学创作的初心吧!

作者简介 陈忠林,1947年生于江苏盐城阜宁,毕业于南京大学。退休法官。中国散文学会、盐城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现任《华夏孝文化》杂志副主编。

《东台发绣》:留住历史文化的根 没有下一篇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