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良观
今年十月,《东台发绣》在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接到新书,捧读再三,感慨颇多。随着作者笔尖的流淌,我从书中仿佛看到了东台发绣从历史走来,不断创新发展的历程,直至今日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为江苏省对外交流的名片。文本字里行间洋溢着东台发绣的历史文化自信,作者在书中所散发出的浓郁的家国情怀令人感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东台发绣》这本书留住了东台发绣历史文化的根。
再现东台发绣创新发展的历史。作者在书中详细讲述了东台发绣的前世今生,再现东台发绣继承传统发展创新的历史。作者站在历史的高度,写出了东台发绣是对蜀绣、粤绣、湘绣、苏绣的继承和发展。“东台发绣滥觞于唐宋,盛行于明清,枝繁叶茂于20世纪”,发展到现在已有数十家发绣企业、设计人员数百人、绣娘队伍上千人,成了东台一支不可小觑的文化产业大军。作者写出了东台发绣的兴衰。从开始的猪鬃、羽毛、人发“三毛”工厂,经过多年摸索创新,在工艺上狠下功夫,使发绣在形态、构图、内容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经历了一个从个别到特殊、从简单到复杂、从初级向高级发展演变的过程,使昔日的“三毛”变成了为国创汇的工艺美术品,被誉为“天下一绝”。如今东台发绣产品既有雅俗共赏的普通工艺品,也有高贵典雅、工艺精湛,登得了大雅之堂的典藏艺术品。作者还从发绣的色彩和针法上写出了创新的历程,从过去单一的“一墨色”转换成今天的“色中有墨,墨中有色”。融绘画与刺绣于一炉,变“双钩”为“晕色”——“双面彩色发绣”——“双面异色发绣”;发绣的针法也有了大的创新,由过去的“双钩”发展为今天滚针、套针、缠针、扎针、稀针等多种针法技艺的综合应用。经过不断发展创新,东台发绣佳作不断,发绣典藏珍品已经走进国家美术馆等艺术殿堂。《清明上河图》的发绣长卷获得许多名家的赞誉,著名书法家武中奇题写对联赞道:“丹青染尽清明胜,素手神传风俗情。”
字里行间洋溢着发绣历史文化自信。作者将对家乡发绣文化的自信和自豪之情作为全书的情感线索贯穿始终。发绣先后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是东台的一张对外文化名片。东台发绣开创了中国发绣历史的新纪元,让东台荣获“全国发绣之乡”的光荣称号。作者客观真实地写出了东台发绣走出国门的过程:公共媒介的大力推介,使东台发绣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走出国门,而走出国门的东台发绣又成了宣传中华文明的媒介,如今东台发绣早已经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作者通过翔实的资料介绍东台发绣在世界上受到赞誉的实情。东台发绣载誉天下,获得国家级金奖100多个,遍访亚欧美数十个国家进行文化交流,在国际博览会及民间艺术博览会上屡获殊荣。2010年东台“天工发绣”《牡丹》摆件成为上海世博会赠送各国贵宾的指定礼品,2021年,“天工发绣”产品在上海“进博会”展出,全世界的目光一下集中到发绣的原产地东台。近10多年来,东台“嘉丽发绣”多跟随省工艺美术考察团访问美国、加拿大以及西欧、东欧数十个国家。美国加州洛杉矶保罗·盖蒂博物馆馆长高兴地接受了嘉丽发绣艺术馆陈伯余馆长赠送的发绣《松鹤图》摆件,同时发绣还走进了意大利佛罗伦萨艺术学院最高艺术殿堂。
凝聚作者对东台发绣的家国情怀。《东台发绣》书写了历史文化记忆,彰显了中国文化精神,诠释了历史文化自信。浓浓的家国情怀充溢其中。作者对东台“小桥流水”的水乡景象十分熟悉,“幼时徜徉在东台城衣冠锦绣的氛围里,耳濡目染了外婆、母亲、同胞姐妹以及周边邻居心灵手巧的刺绣才艺,潜移默化地增添了不少刺绣绘画方面的感性知识。”作者为此做了大量的发绣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并写成《东台发绣的前世今生》一文。正是因为作者深爱东台发绣,在接到省出版部门下达的写作任务后,在疫情防控紧张阶段,闭门不出,挑灯夜战,很快推出了初稿。作者力图探究发绣工艺历史演变过程中的文化渊源,以及恢复、 传承、创新、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借此诠释发绣别样的历史文化风情,填补中国工艺美术史上关于发绣记载的空白。尽管《东台发绣》这本书体量不大(口袋本),却留住了东台民间历史文化记忆,留下了古老发绣弥足珍贵的兴衰史,让人们从中了解到,在中国刺绣工艺美术百花园中还有这么一种刺绣样式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