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湖/孙成栋
以造木之艺雕刻人生、雕刻时光、雕刻岁月,也雕刻每一个平凡的日子,让它有滋有味、活色生香。
方寸之间,演绎刀尖绝活。这是世人对木雕艺人的写意。
在木雕艺术家钱万春的工作室里,我怀着虔敬之心,阅读那刀锋上的万千春华。
一把锋利的刻刀,一只笃实的锤子。在他粗糙的巧手间,一块普普通通的木头灵气凸显,仿佛被注入了生命。
满室氤氲着林间的气息,仿佛在诉说着木料的前世今生。地上铺满落下的木屑,宛若一场故乡的浅雪。
屋外的秋阳,透过窗棂在室内流动,幽静柔和的光线映亮他专注的面孔,映亮他额头上的沟壑。
光载着岁月,轻盈又沉重地跳跃,在云端,在草坡,在河畔,在发梢,在眼角,在风里。
那蓄于内心的力量,似乎被什么唤醒,流动在朴实的线条上,时而气势磅礴,时而柔情似水。刻刀下的人物清晰丰盈,像我们走失的亲人,于雨后的黄昏一一回来,与我们紧紧相拥,促膝而谈。
那些花鸟、山水、器皿、房舍,同样被赋予灵魂,俨然闻得出芬芳,听得到鸣啭,看得见纹理,滴得下露水,升得起炊烟。
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称为民族记忆的背影,历史文化的“活化石”,而已有七千年历史的木雕,堪称非遗芳草地上的一朵奇葩。
作为非遗项目“钱氏木雕”的第五代传承人,钱万春让生命与木雕相融三十余年,孕育出别具一格的盐城木雕技艺。
钱氏木雕技法丰富,混雕、剔地雕、线雕、透空雕、贴雕……一项项精湛技艺各显其能,或古朴大方、或华丽繁缛、或清雅俊朗;种类也繁多,木浮雕气势恢宏,意象繁密,刻画细腻,栩栩如生。圆木雕造型饱满,富于立体感,刀功独到,鲜活自然;根雕化腐朽为神奇,构思精妙,千姿百态,余味无穷……
从小就在木屑的清香中长大的他,时常看着父亲和爷爷制作木雕,而木头和刻刀也成了他的玩具,耳濡目染之下产生兴趣。14岁那年,他开始跟着父亲学习木雕手艺。1986年,他拜浙江东阳著名雕刻家许锡义为师,成为其关门弟子,得到真传。经过许大师的悉心指导,他进步迅速,技艺渐精。后又在专业艺术院校学习工艺美术,艺术素养更加深厚,视野也更为开阔。
木雕是个苦活。学习木雕得从最基本的磨刀练起,一不小心手就会被划伤。学艺之初,年少瘦弱的钱万春还要刻意锻炼自己的手部力量,对他来说,最难的部分是雕刻粗胚,也就是先把一段木头凿出内轮廓和外轮廓,由表及里,层层深入,这往往需要很大的力气。由于长时间按压刻刀,他右手无名指上的老茧比树皮还厚。
然而,不管多苦多累,他从未想过放弃。
手艺人的口碑,全在活细不细。钱万春对待每一件作品都特别用心,前期琢磨创意,后期精心雕琢。他的作品,大到几米长的屏风,小到人物摆件,件件创意非凡、工艺精湛,细节处更是彰显出高超的雕刻技法和扎实的艺术功底。
在创作上,钱万春一方面坚守传统工艺,遵循木雕艺术的共性,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角,来审视、挖掘、发现、展示木雕的个性;一方面又努力寻求自我挑战与超越,将传统木雕与时代特色融为一体,以标新立异的方式,实现创作思路上的突破。
他将绘画与雕刻相结合,致力让木雕写意与速写具象熔于一炉。经过多次尝试,终于找到两者的最佳结合点,融合了绘画语言和雕刻语言,达到绘画与雕刻的天然合一。
他还采用象征、寓意的手法,把几何图案、文物造型、传世名画、少数民族风情等融入木雕创作,糅合国画的写意性和木雕的工艺性,极大地丰富了木雕的题材,表现领域也变得更为浩渺。其作品《喜上眉梢》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三十载栉风沐雨,三十度春华秋实。三十年默默耕耘,三十轮流光溢彩。以造木之艺雕刻人生、雕刻时光、雕刻岁月,也雕刻每一个平凡的日子,让它有滋有味、活色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