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登瀛·范公堤
2022年09月27日

由一块墓碑说开去

□任崇海 卞荣

在苏北里下河水乡,有一条蜿蜒数百里滚滚东流的兴盐界河,到了千年古镇大冈,与冈沟河交汇。沿冈沟河西岸向北约两三华里处,曾经有一块占地百亩的墓地,被称为“大冈卞氏飨堂”,又称“卞氏宗祠”“卞氏祖茔”。据考证,这里就是卞元亨及其祖父、父亲等人的墓地。20世纪60年代在此出土的《卞公国辅隐君墓志铭》,为研究古盐卞氏祖先提供了重要的物证。

1966年,卞氏祖茔被挖掘,发现石刻墓碑一块,碑上刻有《卞公国辅隐君墓志铭》。经考证,此碑即为卞元亨祖父济之的墓碑。该碑立于元(后)至元四年(1338年)十一月,距今684年,相关研究人员指出,因立碑时间距卞济之去世仅3个月,碑文记叙的内容最接近历史事实,因此,对研究古盐卞氏始祖及其后辈具有不可替代的史料价值。1988年成书的《大冈志》采用该墓碑拓片的图案作为封面,《大冈志》和稍后由卞遂宏先生编纂的《古盐卞氏宗谱》均收录了《墓志铭》全文和注释,进一步扩大了它的影响,引起研究者和卞氏后人的极大兴趣。此碑现收藏于大冈镇文化服务中心,中心负责人朱国华说,每年都有不少卞氏族人慕名前来瞻仰石碑,追思祖先。

《卞公国辅隐君墓志铭》碑是一整块灰白色青石,高93公分、宽60公分、顶宽32公分,两边斜肩各18公分,厚11公分,碑文从右至左竖排24列、共610个字,每个字约1.5公分见方,正楷阴文,字迹清晰,布局端庄,镌刻精细。

碑文首先交代卞姓来历、卞氏盛族的形成、卞济之定居地及对他一生的评价。接着介绍卞济之婚姻和女儿婚嫁,长子仕震、次子仕泰的情况,详细记叙了仕震在母亲唐氏和父亲先后去世奔丧的过程,之后交代卞济之去世前向仕泰口述遗嘱,仕震遵父命办理后事及济之的安葬时间和地点,并简要介绍孙子、孙女的情况。结尾部分以四言辞赋体铭文,颂扬卞济之生平功德,表达对他的崇敬和怀念。《墓志铭》格式规范,要素完整,层次清楚,叙事严谨。

根据《卞公国辅隐君墓志铭》,结合《盐城县志》和《古盐卞氏宗谱》等相关资料考证,卞元亨及其祖父卞济之、父亲卞仕震都是杰出历史人物,拥有传奇的人生经历,受到世人的敬仰,成为卞氏家族的荣耀。

卞济之名卞侪,号巨川,原籍苏州枫桥,生于宋宝祐三年(1255年),从小刻苦读书,长大博学多才,宋咸淳八年(1272年),杭城会考,被主考官看中,推荐做官,初仕江西制置司副使,为官一任,不畏权贵,敢于说话,后任吏部尚书。景炎元年(1276年),擢升参知政事(副丞相),世称“大参公”(此说未见于正史。编者注)。在蒙古军大举进攻、南宋朝廷岌岌可危之时,竭尽全力,抗元救国。宋亡入元,济之拒受元爵,为躲避朝廷追捕,至元十七年(1280年),举家从苏州枫桥迁徙盐邑东溟(今盐城便仓),改讳君用,字国辅,号仁坡老人。隐之海隅,沦为灶民,专注垂钓,不谈国事。

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济之游历中州(今河南洛阳),偶见“枯枝牡丹”,传说系唐代武则天贬斥的“犯花”,引发故宋遗臣感慨,遂携回红、白牡丹,植之庭院,红者学名“紫袍”,端庄艳丽;白者学名“赵粉”,洁白无瑕,是牡丹系列中的极品。济之植花明志:红示报国忠心,白示清白做人。至今七百余年,古本犹存,闻名遐迩。

济之的长子,字叔正,号东冈老人,生于元至元三十年(1293年),自幼聪明好学,长大后才识超群,在元朝人分四等歧视性政策下跻身仕林,出仕元敦武校尉、余东场(今海门市)司令(七品官),为官一任,清正廉洁,革弊施新,劝农兴商,兴办学校,倡导孝道和谐,深受百姓拥戴,民众称其为“卞孝官”。元统元年(1333年)其母唐氏去世,守孝三年,忧满后任台州(今浙江宁海县)长亭场监运。

元(后)至元四年(1338年),仕震主动辞职返乡。在途中听闻父亲去世的消息,日夜兼程,回乡奔丧,忧满后,杜门不出,精心培护枯枝牡丹。他看见伍佑佑圣观庙宇湫隘,捐资增扩其制,焕然一新,并购买良田300亩,以供香火及为住持衣食。明洪武八年(1375年)病逝。

仕震的长子,又讳厚亨、原亨,号柏门老人,又号东溟叟。生于元天历三年(1330年),幼读史书,成年时,好文学,善吟诗,尝试剑,力举千钧。当时伍佑场草地有虎为害,元亨徒手独往,以脚蹴虎颌,使虎立毙。施耐庵在创作长篇小说《水浒传》时,就以此为原型,塑造了“武松打虎”的经典情节。

元末红巾起义,元亨偕子存礼(茂一)应邻场豪杰张士诚聘,举义反元。张士诚在高邮建立大周政权,封元亨为“殿左将军”,率左军在兴化、盐城一带抗击元军;白马银枪,纵横江淮,无人能敌。至正十九年(1359年),迁都苏州的张士诚超拜元亨为兵马大元帅,与朱元璋抗衡,血战八载;至正廿七年(1367年),兵败苏州,元亨解甲归田,遁迹海滨。

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三次诏命元亨进京“授官”,均遭婉拒,于洪武十年(1377年),被以“忤旨”罪发戍成都,继之又以“附逆”重罪二戍辽东(今山海关北),直到永乐元年(1403年),两戍边陲、历尽磨难长达二十余年的元亨,才被赦归故里。他见庭院中牡丹花犹在,触景生情,挥毫赋诗:“草堂松菊晚凋残,独有西园旧牡丹。自是枯枝存劲节,依依唯恋故人还。”寓意虽处于人生逆境,仍不失英雄本色。晚年元亨在东溟隐居耕读,种花抚琴,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病逝。著《柏门诗集》等文稿,脍炙人口的《咏牡丹》诗留传至今。

手机扫码分享本文
没有上一篇了... ... 茶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