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区/陈俊江
喜欢看天气预报,这个习惯是小时候听广播养成的。当年,天气预报不是看,而是听,听盐城电台的有线广播。广播喇叭是个方方的上面有镂空图案的盒子,声音就在这个盒子里响起来。广播一响,乡村安静的空气便热闹了许多。
广播快要结束时,大人会靠近喇叭听。听什么好玩的呢,我也跟着听。听多了,便知道广播在说是晴天还是要下雨,我跟着学舌,大人便笑着说,那回头你去听,听了告诉我们。就这样,听天气预报,成了我的一个差事。一开始,老是错过时间点。跑来听,还没开始呢;玩一圈再来,又播过了。大人吩咐看紧些。好吧,那就早早坐在门槛上,或者搬个小凳坐到旁边来,认真“看住”——“接下来播送天气预报”。
节目是“看住”了,但内容还是会滑掉,因为有不少没听懂。我小时候完全生活在方言环境中,对广播里的普通话有隔膜。天气预报有个说法,听来听去总也没听清楚,很久以后才弄明白那是在说“天气趋势”。有趣的是在闲聊中才发现,这几个字没听明白的还不止我一个。更逗趣的是,关于高空气流运动,说到“三千米上空”,有人听成了“三天不上工”。农民天天干活,没有假期,听广播里说“三天不上工”,好开心。
就这么听着听着,就上学了,也学到一点知识了,也懂得一些道理了。农业靠天吃饭,做农活是要看天气的,农人就很关心天气预报。比方说,种瓜点豆栽油菜,最好是快要下雨之前忙定,然后站在屋檐下悠悠然看外面淅沥沥的雨,那雨等于浇了一场水,又匀又透。雨这么一浇,瓜啊豆的就欣欣然出芽了,新栽的菜也神气地挺起了腰杆。看看眼前一片生机,心头自然十分舒畅。若是夏收季,就怕下雨,要赶在晴好天气把麦子油菜抢收好。等收了麦忙栽秧,这时便又盼着下雨。这些都还好说,最揪心的巴望是,久旱盼甘霖,久雨望天晴。小小一广播,牵扯农人多少情绪啊,那些期盼,那些祈求,那些喜与忧。
哦,还有我的喜与忧呢。上学的时候最好别下雨,下了雨路难走。乡路上的粘土有多粘,下了雨才知道,你一脚迈向前,另一脚一提,脚抬走了,鞋还粘在烂泥里。放假的时候,又希望下雨又希望别下雨,下雨了就不能外去玩耍,不过下雨了就有理由少外去干活。
这么听着听着,就长大了。听天气预报,学到了不少文化。黄淮,淮河以南,江淮之间,沿江及江南,这些名词帮我建立了方位概念和地图意识。吾乡里下河平原,地处江淮,东临黄海,西望运河,沟港纵横,鱼米之乡啊。
冷空气要南下了,冷空气前锋,秦岭淮河一线,淮南有霜或霜冻。这一听,第二天上学赶紧用帽子围巾武装好。台风要来了,南海,东海,暖湿气流,台风中心附近风力几级。尽管台风还在千里之外,广播这么一响,似乎已闻风雨大作。相比凛冬寒风,我更怕台风。天冷,可以躲屋里,手笼衣袖。台风那可是又粗又野又暴力。风来了,雨来了,穿个雨衣在放学路上飞奔,耳边那么一啸叫,整个人就飘起来了,等缓过神来,已飞到路边田里了。从东倒西歪的玉米地里连滚带爬摸回家,就听到有人在叫嚷,嚷啥呢,定睛一看,河对岸人家草房子的人字顶被掀光,留几根瘦瘦的房梁在风雨里颤抖。谁干的?台风!
天气总有阴晴风雨。多云到阴,有零星小雨,局部雨量中到大;小雨渐止转多云,多云到晴。天气预报里听到这些概念时,课堂上还未学到相关知识呢。后来电视普及了,天气预报是边看边听,有解说,还有动画,伴着《渔舟唱晚》的音乐。
如今媒体发达,单是手机资讯就令人目不暇接,要看天气信息,随意看。只是有时候,我还是会想起当年从广播里听天气预报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