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字子美),还是在幼小的时候,我就知道了这位诗人。我知道他是“诗圣”,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不过那时候杜甫这个名字对于我来说,还只是一个空洞的概念,一个抽象的符号,一座遥不可及的山峰。当我渐渐长大,当我捧起他的那些被后人称作“诗史”的诗集,咀嚼着那浸透诗人心血的字字珠玑的章句时,我仿佛找到了一条通向这座巅峰的小径;每读一遍,我便仿佛向这位巨人又靠近了一步……
一
开元二十四年,24岁的杜子美开始了一种“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一路颠簸,终于来到了东岳泰山脚下。乍见泰山,青年子美心中的那股惊叹、仰慕之情便油然而生。由“岱宗夫如何”这一问,“齐鲁青未了”这一答便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接着,他用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文笔描绘了一幅“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的奇险画面,将神奇秀丽、巍峨挺拔的泰山活现于读者面前。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比泰山更巍峨的是杜子美的心胸和气魄。无疑,他将和泰山一起与日月争辉。
——一位年轻,狂放不羁的诗人形象于此镌刻在我的脑海之中。他,一袭白袍,立于泰山之巅,青丝乱舞,剑眉浓密,万丈豪情!
二
可谁又能料到,整整20年后,当初那位裘马轻狂的书生竟沦落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地步。《春望》中,诗人悲惨的遭遇与国家沦陷的惨相像电影一般,一幕幕呈现在我们面前。“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葳蕤,林木苍苍。一个“破”字触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更是令人满目凄然。“山河在”,明无余物;“草木深”,明无活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自安史之乱发生以来,烽火苦教乡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然延绵不绝……诗人先翘首望景,再低头沉思,想念亲人。遥想远方的凄惨之状,凝望眼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百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
——一位忧国忧民、饱经忧患、沉郁顿挫的中年诗人,我理解你此刻的万般辛酸!
三
我不相信,一代诗圣就会因此一蹶不振;我不相信,“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会一直延续。他之所以纵饮懒朝,是因为抱负难展,理想落空;他把自己的失望和忧愤托与花鸟清樽,只因欲行无路,报国无门……
这不,当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胜仗,正流寓漳州,过着漂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捷报来得太突然,“初闻涕泪满衣裳”,此时已52岁的他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因为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作伴,正好还乡……想到这里,又怎能不欣喜欲狂!这恐怕也是老杜生平第一首明快的诗吧!
——一位饱经忧患的诗人,一位极富人情味的丈夫和父亲,你的形象在我的面前变得那么丰满、宽厚!
通过诗歌这座千年不朽的桥梁,我走近了杜甫,走进了唐朝,走进了历史深处……
江苏省盐城市景山中学 刘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