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美文
2022年09月09日

回乡下看月亮

□石朋庆

总想回到乡下,去看久违的月亮。

最初,我对月亮的认知来源于母亲。那时,父亲在城里工作,母亲在乡下务农,别看她瘦小羸弱,也和村里的男子汉一样干农活。记得有一年秋收,母亲带着我挖红薯,一直到天黑。那天晚上,月亮从对面的山上悄悄爬上来,月光铺满山坡,那景象美极了。收工时,母亲挑红薯回村的时候,生怕我累了,又让我蹲在装着红薯的箩筐里,把我挑回家。

这个时候,我就会指着月亮,吵着要母亲讲嫦娥与玉兔的故事。母亲连忙制止我,让我不要用手指月亮,她说,等你睡着了,月亮会来割你耳朵的。

我连忙把手缩了回来,生怕月亮真来割我的耳朵。

那晚,母亲一路上还给我唱起了“月亮走,我也走,我给月亮提花篓”的童谣。

母亲还会即席给我讲一些跟月亮有关的基本常识,譬如“月亮生毛,大雨滔滔”,这种生动形象的农谚,用来预报天气下雨的信息,准确率不亚于气象台发布的天气预报。

长大后,我读到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我被这首诗的美感所震撼,并且产生疑问:这轮江月,是不是当年我看到的那轮山月呢?

后来我才慢慢感悟到,每个人心中都会有自己的月亮。有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叫《城里的月光》,唱的是城里年轻人,为了追求美好幸福的生活而终日劳碌奔波,到了夜晚,才有闲暇把美好的情感对着一轮明月倾诉。这首歌曲引起了广泛的共鸣。但这终归是年轻人的心曲。对于上了年纪的人,总是想看看故乡的月亮如今变成什么样了,当年乡下见过的那种宁静而皎洁的月亮在哪里呢?

在城里生活了这么多年,时间越长,就越是想念儿时乡下的月亮。故乡的月亮已经深深镶嵌在我的心里,我知道,这月亮是母亲用她的精神和力量为我制造的一个神话。尽管母亲已经离开了我多年,但当年我看到的那轮明月将永远珍藏在我的心里。

前几年,迁移母亲墓地时,我专程回去了一趟。家乡的这条山路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只是这片山坡上再也没有了红薯。值得欣慰的是,每到月圆的时候,一定会有一轮山月照亮整个山坡。

每逢中秋倍思亲,在这个月朗星稀的夜晚,我决定要回乡下去看月亮。那轮月亮就是母亲的身影,就是儿时的童谣,她承载着我童年美好的梦想,也是我挥之不去的对母亲对家乡的思念。

我深信,世上没有哪一轮月亮能比故乡的月亮更圆更明更亮。

手机扫码分享本文
父亲送来“土月饼” 养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