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建骅
“谁谓鸣鸠拙无用,雄雌各自知阴晴。”古诗描述了春日的农村,天将降雨或天晴时,斑鸠在树上鸣叫的情景。庄稼人种地特别关注天气,种在人,收在天。天有阴雨晴,鸟类预先知,在天气变化前常常有各种鸟鸣,过去我们西乡常以听鸟鸣来识天气。
那时,春天来了,空中常有布谷鸟边飞边唱:“布谷,布谷。”这时,父亲就会对母亲说:“天气暖了,圩上的那块地该布谷了。”在民间有“布谷催春种”的说法。布谷鸟叫后,一般不会有强冷空气南下的影响,预示来日是晴天或天气将转暖,有谚语言:“子夜杜鹃啼,来日晒干泥。”此时,庄稼人应抓紧春耕,不误农时。
奶奶健在的时候,每次外出去姑姑家,都要听听“天气预报”,因为离姑姑家较远,过去都是泥土路,一旦下雨就泥泞不堪,无法行走。奶奶所说的“天气预报”,就是听鹁鸪叫,她告诉我:“鹁鸪是一个很好的义务天气预报员。鹁鸪不同叫声常常是不同天气的预兆。”乡亲们常说:“鹁鸪鸟死命地叫,雨儿渐渐打树梢。”它出现时,羽毛整齐,尾巴平摆,身躯微微向前倾斜,脖子前伸自然,不紧不慢地叫着“鹁鸪鸪——咕!鹁鸪鸪——咕!”声音清脆,没有拖音,叫叫停停,自由自在,表明是晴好天气。阴雨天,鹁鸪鸟总是躲在树枝上,脖子伸得较长,声嘶力竭地连叫“鹁鸪鸪,鹁鸪鸪……”声音嘶哑,咕声叫得重,拖音较长。民间有“鹁鸪单声叫雨,双声叫晴”的说法。如果奶奶那天听到鹁鸪叫声是单声,一定会取消去姑姑家的行程。
作家汪曾祺的家乡高邮,和盐城都属里下河地区,气候风景相同。我喜欢读汪曾祺的书,他在书里曾经好几次写到斑鸠的叫声。在《天山行色》里这样写道:我家的荒废的后园的一棵树上,住着一对斑鸠。“天将雨,鸠唤妇”,到了浓阴将雨的天气,就听见斑鸠叫,叫得很急切:“鹁鸪鸪,鹁鸪鸪,鹁鸪鸪……”斑鸠在叫它的媳妇哩。到了积雨将晴,又听见斑鸠叫,叫得很懒散:“鹁鸪鸪——咕!鹁鸪鸪——咕!”单声叫雨,双声叫晴。这是双声,是斑鸠的媳妇回来啦。“——咕”,这是媳妇在应答。汪曾祺的文字真是有趣,有时有股单纯、清澈、可爱的孩子气。
“风调雨顺”说的是庄稼与天气的密切关系。庄稼人种地对天气的变化尤为关注,掌握了天气变化,就等于掌握了农事的主动权,而听鸟语,则是他们了解天气变化最常用的方法。在乡下,喜鹊是最常见的鸟,它常常停留在高树上、屋顶处,喳喳鸣叫。喜鹊喜欢明丽、暖和的天气,有“太阳鸟”之称,它对天气变化最为敏感。喜鹊的鸣叫,是天气的活预报,喜鹊发出婉转的叫声,边叫边跳,表示天气晴好;如果在树上飞飞落落,乱叫乱跳,说明阴雨将临。有谚语说:“喜鹊早晚叫,天气晴得好。”“久晴鹊噪雨,久雨鹊噪晴。”
《禽经》记载:喜鹊“仰鸣则晴,俯鸣则阴”。还有:“喜鹊枝头叫,出门晴天报。”“喜鹊搭窝高,当年雨水涝。”这是一则很重要的信息,在我们盐城里下河水乡地区,由于地势低洼,夏季常被水淹,这对人们及早安排农事,避免自然灾害、保护劳动成果有着极大的帮助。
听鸟语是乡亲们知天气的重要方法。生活在乡村,受耳濡目染,也学到了很多这方面的知识,对鸟语有着不一般的兴趣。“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该诗句是杜甫寓情于景的佳作。黄鹂也是农人最为关注的鸟。黄鹂又称黄莺,此鸟为夏候鸟,对天气的变化十分敏感。“莺处处有之。立春后即鸣,麦黄椹熟时尤甚,其音圆滑,如织机声,乃应节趋时之鸟也。”唐代诗人王涯《广宣上人以诗贺放榜和谢》:“龙门变化人皆望,莺谷飞鸣自有时。”人们在长期的观察中发现:黄鹂鸟发出类似猫叫声,则是天气转阴的预兆;若发出长笛般的叫声,则是天气转晴的预兆。民间则有谚语“黄鹂鸣,天气晴”的说法。
麻雀是离人最近的鸟。麻雀的窝总是造在人类的屋檐下、瓦楞里,与人类相邻而居,在日常生活中,它的叫声也听得最多。麻雀对天气阴晴、冷暖变化反应十分敏感,清晨,如果麻雀成群结队在地上有节奏地“吱吱吱吱”鸣唱,那么当天天气晴好;如果麻雀活动迟钝,羽毛凌乱,叫声“吱——吱”长鸣,则预示天气将由晴转阴或雨。同样,如果麻雀在傍晚提前入窝归巢并不时在窝边发出长而缓慢的鸣叫,也预示当晚或次日将会是阴雨天气。人们总结出:“麻雀叫声懒洋洋,定有雨一场。”“雀噪天晴,洗澡有雨。”“久雨麻雀叫,不晴也转好。”“麻雀叫得欢,必定是晴天。”麻雀是有名的“晴雨鸟”。
在乡村,猫头鹰是常见的鸟。它时常出入于林间树丛,飞行于旷野,捕食田鼠,保护庄稼,它的叫声与天气变化有密切的关联,在夏秋时节日出或黄昏时,如果猫头鹰连叫两三声,叫声像哭泣声,必是下雨的征兆。秋末冬初,天空中飞行着成群的乌鸦,黑压压的一片,有时乌鸦会落在树上鸣叫不停。当然,在我们这里,乌鸦和猫头鹰一样,都是人们不太喜欢的鸟,但乌鸦的鸣叫与天气变化有着十足的关系。雨天时,当它们发出低沉的叫声,预示着将继续下雨;它们一旦发出高亢的叫声,预示着将会刮大风;当它们在低空飞行并不断鸣叫时,则是天晴的征兆。
燕子飞行的变化与鸣叫是准确的天气预报。有时,许多燕子低空徘徊不停,还伴有鸣叫,那是天将落雨的征兆。这现象常被我们水乡人所关注并利用。六月下旬,里下河水乡里的秧苗已全部栽插完毕,田野里到处是秧苗青青,“东风染尽三千顷”,碧绿的田畴沃野上空,紫燕盘旋,景美如画。这时的水乡人,会进入下阶段的农务——田间管理。同时还要忙于碾压打晒大麦,摘晒蚕豆、豌豆荚。夏日里,农家常有的曝伏、腌瓜子、做豆瓣酱等杂七杂八的事务也在这个时候一应俱来,所有这些,都需要晴好的天气来完成。这时也正值梅雨季节,风雨无常,人们对天气的变化尤为关注。而天气变化在燕子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俗话说:“燕子低飞,出门带蓑衣。”“燕子低飞蛇过道,蚂蚁搬家雨就到。”“燕低飞,雨即来。”因为燕子以昆虫为食,将下雨时,空气里的水汽多,一些小虫子飞不高,只能在近地面处飞来飞去,近地面的小虫活动频繁,燕子便低飞捕食,且呢喃不停,晴天的燕子则飞得又高又远,叫声也很响亮。看燕子飞行,听燕子鸣叫,可知天气变化,适当安排农务及其他事务。
我们这里地处盐城西域,属于水乡芦荡地区,地广水阔,水藻丰美,鱼虾螺蚌多,养鸡养鸭是家庭与集体常有的副业。那时,父亲给生产组养鸭,星期假日,父亲经常带着我划小舟,一起去放鸭,听惯了鸡叫鸭鸣,但鸡叫鸭鸣里也有学问,与天气变化紧密相连。所谓的“鸡风,鸭雨”,就是父亲讲给我听的谚语。即鸡啁风,鸭啁雨。放鸭时,父亲还告诉我,“鸭子,早呱风,晚呱晴。”“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他给我讲了很多,我都一一记在了心里。
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乡间还流传着很多有关鸟类活动与天气变化的谚语。如:“今日公鸡早进笼,明天太阳红彤彤。”“麻雀囤食要落雪。”“野鹅南飞有寒潮。”“久雨闻鸟鸣,不久即转晴。”“燕子窝垫草多,雨水多。”“鸡晒翅,天将雨。”这些都是智慧的结晶,对预测天气特别灵验。
天气变化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过去人们总是通过各种途径来了解天气,掌握天气变化,为我所用。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观察到鸟鸣与天气的关系。“风雨如晦,鸡鸣不已”,这是《诗经》中以记述天气与禽鸣的情形暗喻社会。
鸟鸣,大自然的天籁,也是一门特殊的学问。鸟和人类一样,对自然界都是有感知的,有些鸟对天气变化特别敏感,有着特异功能,它们“发布”的气象预报往往相当准确。在科技不发达的过去,这对人们日常生活和农事安排有很大帮助。
自然界是一个奇妙的世界,只要我们开动脑筋,善于观察,善于探索,就能了解大自然所蕴藏的更多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