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阜大众报

03

在强链补链延链上展现新作为 2023年07月24日 盐阜大众报 03版 理论周刊

高文超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提出“四个新”的重大任务,第二个是“在强链补链延链上展现新作为”。我们要深刻把握“四个新”的丰富内涵与实践要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措施,以提升全市域创新发展能级为目标,以提供高水平科技供给、支撑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融合发展为主攻方向,聚焦科技创新关键环节和短板弱项,着力集聚创新资源,增强创新能力,激发创新活力,营造创新生态,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着力打造长三角北翼成果转化基地、全国绿色能源产业创新高地,为全市勇当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提供坚强科技支撑。

实体经济始终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要立足市情实际,立足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面向重点产业领域,集聚优势资源,加大创新投入,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产业地标。推动创新链、服务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不断提升产业协同创新水平。聚焦新能源汽车及核心零部件、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大健康和数字经济、海洋经济等“5+2”战略性新兴产业和23条重点产业链,加快技术与产业间耦合联动,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

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积极抢抓产业深刻变革、竞争格局加快重塑的战略机遇,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共性技术研发及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能源汽车及核心零部件产业要紧扣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发展方向,突出整车、动力电池、核心零部件、智能网联、汽车后市场等5大领域,加快构建链条完整、协同配套的新能源汽车及核心零部件产业链。

新能源产业要以融合化、集群化、市场化、国际化发展为主线,以绿色能源供给示范为引领,大力发展“风光氢储”四大新能源产业特色集群。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要做大做强精密结构件、印制电路板、集成电路、光电显示、物联通信设备等5大核心器件制造业,培育壮大车联网、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电子商务等4大数字技术应用业,并积极向下游智能终端、智能装备和上游电子材料等3个领域拓展延伸,着力构建“543”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格局。

新材料产业要加快培育形成以先进金属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绿色建筑材料、化工新材料等先进基础材料为支撑,新型功能材料为主导,前沿材料为补充的“4+1+N”新材料产业发展格局,着力打造长三角北翼特色新材料产业集群和示范应用基地。

大健康产业要以“养、医、游、健、药”为特色,努力构建大健康产业体系,形成“全域化布局、全龄化服务、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新格局。

数字经济产业要加快推进网络基础设施、存算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电子商务、大数据等数字产业,实施中小企业轻量级数字化改造工程,着力打造新增长极。

海洋经济产业要努力形成以海洋可再生能源产业为主导,海洋服务业为支撑,海洋渔业和滩涂农业为特色,海工装备、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等产业为补充的海洋产业体系。

加快重点产业协同创新

围绕23条全市重点产业链,运用大数据,融合“互联网+”开展产业跟踪监测,梳理产业创新资源分布,明晰产业发展方向,厘清产业发展路径,编制完善产业创新图谱。

围绕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产销对接、产才对接、产融对接等领域,积极打造共性技术研发、科技公共服务等各类科创平台,组建产业创新联盟,组织产业技术交流、展览展示、成果转化等特色活动,支持公共服务平台围绕信息、技术、人才等交流对接开展活动,加强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四链融合”,为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支持产业链内企业创新协同,鼓励产业链龙头企业整合资源,为上下游企业和相关创新创业者提供工业设计、检验检测、知识产权、专利标准、中试生产等研发制造服务,建设3到5个重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及产业创新联合体。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重点围绕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加快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实施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用新科技助力老产业提升生机和活力。

持续组织企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行动,聚焦数字化产品推广、企业数字化转型和数字化服务平台建设,提升企业数字化水平。到2025年,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融合发展水平继续提升,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在制造领域全面渗透和深入应用,新增10个省级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省星级企业上云数达1000家,工业互联网发展进入全省第一方阵。

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做强农业“芯片”,推动种业产学研育繁推一体化发展。

促进农业数字化提升,丰富“盐农云”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应用场景,提升农业服务管理数字化水平。

推动服务业数字化发展,加快发展数字康养、数字文旅产业,建设智慧物流公共平台,打造智慧物流集聚区。

着手未来产业谋篇布局

切实增强推动未来产业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坚持立足未来发展,结合实际,重点面向第三代半导体、未来网络通信、氢能与储能、虚拟现实、前沿新材料、元宇宙、通用人工智能、生物育种等领域,充分发挥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新兴技术研发、市场开拓方面作用,引导和储备一批各具特色的未来产业新业态,推动前沿技术加速实现产业化,着力培育高成长性的独角兽公司。

加强前瞻性研究,探索寻找前沿性、引领性技术,充分发挥政府财政引导性资金作用,引入风投、创投,重点孵化高成长性公司,助力未来产业成为现实产业。

(作者为市经济学会会长,市生产力促进中心主任,正高级经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