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破解科技和经济“两张皮”现象的关键抓手。一直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都提到了关于“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论述。
蛇年春节后的首个工作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科技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大会,以“新春第一会”的奋进姿态,主动拥抱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把创新的基因植入盐城产业发展的血脉,成为引领盐城发展的最强音。本报今起开设“来自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一线·现场评论”专栏,探索二者融合的基础、关键、途径,敬请关注。
□记者 殷俊杰
【一线见闻】 走进盐城氢能技术研发中心实验室,各类精密仪器整齐排列,发出低沉的嗡鸣声。一台白色机柜造型的装置稳居“C位”,细密的气泡从水中不断涌出……这看似简单的一幕,却是电解水制氢环节的核心场景之一。
“我们正致力于攻克实际应用中在大电解电流密度下电极膜性能稳定性不佳的难题。创新研发的四通道电解槽评价装置,可同时对几十片电极膜进行评估,是国内目前适用范围最广的检测平台。”氢能技术研发中心研究人员郝亚伟信心满满。
郝亚伟的信心,来源于盐城得天独厚的风光资源。“这里新能源装机容量位居全国前列,在清洁低碳的氢能供给方面潜力巨大,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项目落地的‘天选之地’。”郝亚伟说。
2023年,中国科学院与盐城携手共建氢能技术研发中心。建成投运以来,中心团队着力解决绿氢制取的关键技术难题,积极探索风光电多能融合创新技术,有力推动了盐城氢能产业的技术创新与发展。
【现场评论】 聚焦绿氢制取关键技术攻关,中国科学院考察足迹遍布全国,最终在2023年选择与盐城共建氢能技术研发中心。
为什么在这些科研人员眼中,盐城是项目落地的“天选之地”?
先看地理位置,盐城地处“北京—山东—上海”氢能走廊的关键节点,是东部氢能发展区的核心要道,能有效辐射长三角等周边广阔地区。
再看政策支持,盐城高度重视绿氢制绿电技术发展,专门与中国科学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土地供应、资金扶持等方面提供“一站式”保障。
还有创新生态,盐城全市“一盘棋”打造西伏河绿色低碳科创园,精心构建完整的产业生态网络。园区内企业、机构协同创新,实现从材料制备到产品应用的全链条对接。
这份“天选”并非偶然。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连续4年开展科技年活动。去年,盐城在中国城市科技创业能力排名中提升8位、增幅全省第1。今年,全市“新春第一会”聚焦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出台行动计划和激励政策,释放出强烈的创新信号。
从“沿海汽车城”到“新能源之都”,盐城过去靠创新赢得城市地位,如今更靠创新拼出新的天地。选择了这个“天选之地”,也许你就是下一个“天选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