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头版
2025年03月26日

我市大力培育机器人产业集群,加快建设长三角机器人创新应用试验区、机器人及核心零部件制造高地——

产业链“齐步走” 海陆空“全覆盖”

□记者 殷俊杰

当机器人走近盐城,每一分钟都在上演怎样的精彩?

一分钟,工业机器人在生产线上挥舞“手臂”,精准完成30片精密零部件的焊接工作。今天的盐城,超过500家制造业企业引入机器人生产方案,加快“智改数转网联”步伐;

一分钟,农业机器人在广袤田间自如穿梭,高效完成数亩土地的植保作业。今天的盐城,机器人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粮食生产领域,农业数字化水平跃居全省前列;

一分钟,冰淇淋机器人制作出网红甜筒,并“贴心”地递到顾客面前。今天的盐城,越来越多便捷智能的服务方式,解锁城市生活新体验。

技术上实现突破性进展,商业化进程也快人一步,一大批“盐城造”机器人正练就“十八般武艺”,在高质量发展的各个领域大显身手。

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首届世界机器人大会开幕指出,随着信息化、工业化不断融合,以机器人科技为代表的智能产业蓬勃兴起,成为现时代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标志。近年来,盐城机器人产业加速“进击”,实现从“聚企成链”到“集群成势”的跨越式发展,蓄势待发迎来“井喷前夜”。

从“单点突破”迈向“集群崛起”

3月21日,在盐南高新区西伏河机器人产业园,大陆智源工程师们屏息凝神,一场关键测试即将展开。

面对35度斜坡,造型酷似“钢铁蜘蛛”的特种机器人接到指令后,迈动矫健的身姿一跃而上,六条机械腿在模拟滩涂的沙箱中灵活伸缩,留下深深的履带印。

“测试成功,记录参数。”这台由大陆智源自主研发的“捕鸟蛛”机器人,能够在沙漠、沼泽、雪地等复杂环境作业,已接到石油勘探和极地科考等订单。

2025年被业内称为机器人产业化元年,市场关注度持续攀升。在盐南高新区,无人车“X6”自如穿梭,无人船“海豚3号”精准作业,无人机“入云龙2”有序起降……这里汇聚的30多家机器人企业,个个身怀“独门秘技”,覆盖“海陆空”多个领域,年产值占全市产业规模的“半壁江山”,是盐城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的生动缩影。

作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机器人产业的研发、制造、应用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实力的重要标志。早在2022年,市委、市政府就以前瞻眼光绘制机器人产业发展的“路线图”。相关部门板块加紧布局,合力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如今已初显成效。

建湖普渡机器人稳居全球商用服务机器人市场份额首位,产品远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

盐南高新区新石器凭借先进的物流无人车技术,占据顺丰、京东等直营快递体系90%以上的市场份额;

东台联合飞机位居“2024中国独角兽排行榜”航空航天领域第四,成为盐城低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随着一批“高精尖”企业强势崛起,盐城“机器人口”不断增长。市工信部门最新数据显示,全市机器人及关键部件生产企业已超55家,形成涵盖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以及无人车、无人船、无人机等终端产品,电机、减速器、丝杠等核心零部件的多元化产业格局。

从“基础配套”进阶“全链共赢”

生产车间里,一台运载机器人在行进过程中突然“刹车”——前方3米处,一名工人正穿行而过。1分钟后,工人快步离开,机器人又恢复前进,稳稳地将货物运送至指定区域。

在2024年10月举办的长三角地区职工科技创新成果展上,这项由凯嘉电子公司一线职工设计的《一种运用于集成电路智造的无人运载机器人(V1.0)》,以良好的技术、经济和社会效益,迅速成为行业焦点。

企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技术创新。核心技术自主化,是制造业企业的共同追求。在盐城机器人企业的实验室里,一批“硬核产品”正在引领行业变革:

高倍智能研发的三维编织智能装备,攻克超高强度碳纤维编织技术难题,填补国内行业空白;

思岚机器人推出的“激光雷达+自主导航系统”,精度达毫米级,助力AGV(自动导引车)在仓储物流中实现“零失误”运行;

云洲科技的无人船搭载AI算法,能够在海上完成环境监测、应急救援等任务,技术指标国际领先……

“盐城造”机器人何以厚积薄发?

“造出一台好机器,需要全产业链‘齐步走’。”市发改委有关负责同志介绍,过去一年,全市“5+2”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全部超千亿元,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产业配套体系,为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上游核心零部件方面,盐城电子信息产业拥有一批印制电路板、连接器、传感器等电子元器件龙头企业,为机器人产业提供丰富的基础电子元器件产品。

中游整机制造方面,盐城汽车产业拥有悦达起亚、一汽等龙头骨干企业,与机器人相关技术具有较强的共通性,为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提供宝贵经验和技术积累。

下游应用系统集成方面,盐城拥有近十万机械装备行业专业技能人才,他们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与机器人产业实现“人才共享”。

3月20日,我市召开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座谈会。联合飞机集团副总裁田刚强、普渡机器人创始人兼CEO张涛等机器人企业代表先后发言,一致表示将抢抓国家政策机遇,瞄准产业变革方向,用好盐城“6+1”比较优势,在把握大势中登高望远、坚毅前行,迎来更好的明天。

从“生产车间”融入“大众生活”

拿起手机扫描屏幕上的二维码,进入小程序“更酷机器人”,确认下单后,造型灵动的咖啡机器人便开始工作。无论是经典的拿铁、醇厚的美式,还是浓郁的卡布奇诺,它都能轻松调制。

专注于商用机器人在新零售领域的应用,更酷科技凭借创新性的模块化设计,已将业务版图拓展至全国32个省(区、市)。“以冰淇淋机器人为例,我们根据客户反馈持续优化,已完成三次迭代,操作流程和界面设计更加人性化。”厂长刘亮亮介绍。

机器人正在变得越来越“聪明”,但消费者更关心怎么让它越来越“好用”。盐城“天蓝地绿基因红”的资源禀赋,为机器人产业拓宽应用场景、对接市场需求提供“舞台”。

辽阔海域蕴藏“蓝色”动能。盐城港大丰港区近日迎来“盐港一号”穿浪双体无人测绘船的首航测试。这艘搭载多传感器系统的智能船舶,能够高精度采集港口地形、水文数据,不仅大幅提升测绘效率与安全性,更显著降低人力成本。

“绿色”发展也在加快转型。伍佑街道串场河段上空,一架来自盐城无人机产业基地的四旋翼工业级无人机正在进行智能巡检。依托“5G+AI”系统,无人机可实时回传并分析视频数据,精准识别河道漂浮物、非法排污等问题,为河道治理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

长三角地区是国内机器人产业规模最大、市场应用比例最高的区域,机器人产能占全国50%以上。迎来发展“风口”,盐城锚定更高目标——加快建设长三角机器人创新应用试验区、机器人及核心零部件制造高地,到2026年全市产业规模达100亿元。

“区位条件优势为盐城机器人产业的协同发展提供了便利。”盐城师范学院商学院院长殷凤春撰文分析指出,盐城作为长三角中心区城市,可以加强与上海、苏州各园区的战略合作,主动承接长三角机器人产业转移,探索“沪苏(苏州)研发+盐城制造”合作模式。

“人形机器人是下一个爆发点,盐城在这个方面有基础、有市场、有优势、有前景。”市工信部门负责同志表示,将持续优化产业布局,完善产业配套,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吸引更多的机器人企业和相关项目落户盐城,让“盐城造”机器人走出全国、迈向世界。

手机扫码分享本文
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闯新路塑特色 “天选之地”如何炼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