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理论周刊
2025年03月24日

聚力向新“再出发” 重塑发展新格局

龙玉帅

作为江苏沿海重要城市,我市始终坚持勇破发展难题,积极探索创新发展模式,推动传统产业不断升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为经济增长注入强劲动力,逐步构建起具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新时代,我市将坚持以构建新质生产力为核心,以绿色产业为引擎,推动绿色经济实现新突破。

加快构建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新质生产力是一种具有创新性、高效性和可持续性的生产力形态,强调科技进步、创新驱动和资源优化配置协调发展。构建新质生产力是我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方面,应积极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培育绿色新兴产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了资源高效利用。通过发展智能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提高产业附加值和竞争力。另一方面,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环境污染。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地理优势,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在科技创新驱动方面,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投入,建立一批科研机构和创新平台。通过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科技创新为产业升级提供了强大动力,在新能源领域的研发投入推动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等技术不断进步。重视人才培养和引进,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通过加强教育和培训,提高人才素质,为绿色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此外,我市还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绿色经济发展,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措施,鼓励企业发展绿色产业的同时,加强对环保法规的执行,为绿色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当前,我市积极布局未来产业,全面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加快盐城海洋算力中心建设,推动人工智能行业应用及产业落地。放大光伏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省级新能源产业融合集群示范效应,深入实施新能源汽车及核心零部件、新能源、海洋经济、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积极推进海上风电机组关键技术攻关等国家级项目,加快打造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焕新升级传统产业,持续抓好“企业发展三件事”,培育一批技术密集、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骨干示范企业,不断深化“3+X”未来产业梯次培育格局。

未来,我市将继续实施新一轮“智改数转网联”三年行动计划,持续积极推动中小企业技改升级,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高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创建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加快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争创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省“智改数转网联”试点城市。

绿色经济“再出发”,积极应对未来挑战

绿色经济发展成果显著。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加强环境治理和保护,通过湿地保护、大气污染防治等一系列环保措施,改善生态环境。绿色产业发展方面,积极培育绿色产业,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推动汽车制造绿色化发展。深入开展“科技创新攻坚年”活动,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潜在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和“四上”企业数均居全省前列,2家企业获评中国独角兽企业,金风科技、盐城工学院分别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金风科技获批国家风力发电技术创新中心。同时,加强对传统产业的绿色改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绿色经济“再出发”含义多重。首先,要巩固已有发展成果,在现有成就基础上,继续坚持绿色经济发展道路,拓展已有绿色产业优势。其次,深化可持续绿色发展理念。不局限于初期探索,以更系统、更深入的方式推动绿色经济的全方位发展,从产业结构、技术创新、政策支持等维度加大绿色经济的影响力。再者,我市拥有化工、机械等传统产业,“再出发”要求这些传统产业向绿色化方向转型升级。通过采用新的清洁生产技术、循环经济模式等,减少污染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传统产业焕发新的绿色生机。在已有新能源、生态农业等绿色产业基础上进行升级,提升新能源产业技术含量,从单纯的发电向能源存储、智能电网等综合能源服务方向拓展;生态农业向生态旅游、农业科普等融合产业方向发展,拓宽绿色经济范畴。此外,我市还加强对湿地的保护和修复,为生态系统稳定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作出重要贡献;加大对绿色经济的金融支持,通过设立绿色金融机构和基金,为企业提供融资服务;鼓励金融机构开展绿色信贷业务,支持企业绿色发展。

面对全球绿色消费市场不断扩大、国家和地方对绿色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加大、绿色金融工具日益丰富等新机遇,“再出发”是我市应对外部环境挑战的积极回应。绿色经济“再出发”要抓住这些机遇,以绿色经济发展助力生态环境保护,减少碳排放,提升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韧性。吸引更多绿色投资,开拓绿色产品和服务市场,争取在新的绿色经济竞争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战略坚守、理性抉择,坚决扛起全国碳达峰试点城市和全省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的使命担当,放大“世界自然遗产”“国际湿地城市”金字招牌和“6+1”比较优势,从全局着眼推动思路创新、制度建设的先行探索、系统集成,从实践入手抓好绿色产业、零碳园区的谋篇布局、落子成势,守好绿水青山之“根”,打开金山银山之“门”,走出一条服务国家战略、助力江苏发展、彰显盐城特色的绿色低碳发展之路。完善市级绿色工厂培育库,加快建设一批绿色园区;促进绿色集约发展,建立碳排放双控管理体系,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以新质生产力为支撑,推动绿色经济发展

新质生产力的构建不仅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推动城市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未来,我市将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社会发展方面,加强社会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生态环境方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合作,共同打造绿色经济发展的区域协同效应。

加快构建新质生产力,推动绿色经济“再出发”,不仅是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对未来发展的积极探索。站在新起点,我市将以更加坚定的信心和勇气,通过创新驱动和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为城市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不断探索绿色经济发展新路径,为城市繁荣和人民幸福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为盐城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江淮人文研究院研究员。本文为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23SJSZ1151〉研究成果)

手机扫码分享本文
加速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共生 主动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