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振山 高文超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江苏要把握好挑大梁的着力点,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在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上走在前,沿着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这两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向“新”而行,是经济大省实现发展跃升的必由之路。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我市凭借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科研条件等,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为江苏奋力“打头阵、挑大梁”作出新贡献。
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融合的基础架构
科技创新,新型生产力跃升的核心引擎。科技创新是技术革新与产业升级的前提,能孕育新兴产业、新型业态与新增长源,是新型生产力跃升的重要引擎。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有利于培育发展新动能,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各行各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近年来,我市始终聚焦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连续4年开展科技年活动,聚焦“5+2”战略性新兴产业和23条重点产业链,建立企业基础研究投入引导机制,鼓励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揭榜攻关”,共同破解“卡脖子”难题。在零碳园区、绿色产业等领域积极探索,积极推动汽车、新能源等特色优势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勇当江苏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碳路先锋”。
产业升级,科技创新价值实现的核心平台。产业创新升级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需求和动力。无论是新兴产业蓬勃发展,还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都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持和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使得科技成果可以更顺畅地对接市场需求,加速科技成果向实际生产力转化,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盐城市科技赋能产业发展激励政策(试行)》明确支持世界500强企业、行业领军企业围绕产业发展重点和方向,建设重大创新平台,最高支持500万元。《盐城市科技赋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提出,到2027年,全市创新驱动体制机制更加健全,科技与产业创新实力显著提升,科技创新综合实力跻身长三角中心区城市前10强。系列政策以科技创新助力新兴产业壮大;以科技创新引领未来产业培育,深入实施“AI+”,全力突破氢能、新一代高效太阳能电池、新型储能等未来产业;以科技创新赋能传统产业焕新,为全省勇挑大梁多作贡献。
高质量科技供给,融合共生的基石。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重要源头,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的载体,两者深度融合、互促共进。我市2023年聚焦“绿色低碳”、2024年聚焦“新型工业化”、2025年将“科技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明确为新一年工作的“风向标”。1月,江苏出台《关于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意见》,明确支持我市绿色低碳产业创新发展、布局涉海重大科创平台。近年来,我市聚焦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深耕产业赛道、聚焦企业培育、重抓生态优化,国家级荣誉接踵而至,创新主体加速涌现。
探索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共生路径
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全面提升新质生产力策源能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展新质生产力,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提出更迫切的需求。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有利于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各行各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围绕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聚焦产业第一支撑、创新第一动力,深入实施产业强市、创新驱动、融合发展战略。《盐城市科技赋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提出五大行动,包括改革引领行动、企业育强行动、技术赋能行动、平台突破行动和生态提质行动,涵盖科技创新各环节和领域。整合政策供给,围绕原创性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坚持统筹部署,建立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机制,建立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构建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机制,积极发展风险投资,壮大耐心资本,吸引社会资本,健全重大技术攻关风险分散机制和科技保险政策体系,降低重点领域中小企业创新门槛和风险,充分激发各类创新主体动力。
以产业创新牵引科技创新,全面提升科技创新体系化能力。以产业创新为牵引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赋能能力,需进一步加大产业创新牵引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市场需求巨大、应用场景丰富的突出优势,围绕产业创新核心需求推动“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构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新生态。首先,以科技创新赋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对机械、化工、纺织等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改造,加快跨界融合创新和技术迭代应用,加快实施新一轮“智改数转网联”三年行动计划,大力支持企业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实现产业发展由要素驱动、效率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其次,以科技创新赋能优化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体系化布局。结合区域实际,强化系统布局,突出特色优势,以科技创新助力新兴产业壮大,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地标产业;以科技创新引领未来产业布局,实施“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行动计划,统筹推进算力、数据、算法一体发展,推动未来产业形成规模和集群优势。再次,全面提升产业发展能级。运用先进技术赋能产业升级,链主企业牵头推动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带动中小企业卡位入链,形成产业链上下游配套、协同互补的发展格局,推广应用科技创新券,与省签订联动协议,共享长三角科研设施、科研仪器等科技资源。
构建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共生新生态,全面提升科技竞争能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构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新生态,需要着眼链条融合,促进科技产业良性循环。首先,强化创新主体地位,激发企业活力。加快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聚焦“5+2”战略性新兴产业和23条重点产业链,编制重点产业链创新图谱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指南,量质并举壮大高新技术企业集群,促进创新链、产业链相互融合、协同升级。其次,加快平台载体建设,打造科创高地。高标准建设西伏河绿色低碳科创园,加快中国科学院氢能装备智造基地、通泰风电技术研发总部、中国能建沿海区域总部等项目建设;出台省级以上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办法,制定“一园一策”改革方案,高能级打造创新平台矩阵,扎实开展新型研发机构梯次培育工作,因地制宜建立“科创飞地”“人才飞地”。再次,优化创新竞争发展生态。高标准开展产学研用合作,深化与大学大院大所的创新合作,建设更多“国字号”科技创新平台,优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发展政策,对新兴领域实施包容审慎监管,推动创新资源和产业要素在更大范围内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强化科技金融支撑,构建科技项目全生命周期投资基金体系,吸引带动更多金融资源参与科创投资。
(包振山为盐城师范学院商学院副教授、中韩〈盐城〉产业园创新发展研究院研究员;高文超为市生产力促进中心主任、市经济学会会长,正高级经济师。本文为市政策引导类计划软科学研究课题“新质生产力赋能盐城区域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YCBR2024015〉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