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丹顶鹤
2025年03月23日

春来牛歌扬

□张大勇

春天来了,耕种的季节到了。早年,每到这个时节,在广袤的田野上,就会出现耕牛遍地走的“春耕图”,嘹亮悠扬的牛歌,破寂送暖,响遏行云,令人思绪翩飞,涌起百慨千情。只是今天在许多乡村,已经不闻“牛歌”,但在苏北阜宁大地上,牛歌之声一直飘荡不息。

我国牛歌源远流长,它既是“劳动号子”,为“杭育杭育”的呼应衍变,又是人畜之间的情感交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现象,成为承载牛耕文化的精华。“牛歌”品种繁多,浩如烟海,江苏又是鱼米之乡,耕牛遍野,牛歌盈耳。作为江苏省非遗项目的“阜宁牛歌”,具有强烈的独特性和鲜明的辨识度。阜宁是一个有人类活动比较久远的地域,早在新石器晚期,先民就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繁衍生息。阜宁牛歌同样历史悠久,其表现形式是“打哩哩”,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牛歌,因为过去这方土地饱受苦难,海卤、兵燹、水患等不断侵扰,为本地“牛歌”烙上厚重的悲怆底色,基调是顿挫中透着凄切,缠绵中蕴着安抚,悠扬中含着渴盼,但吟唱它的耕夫,以苦为乐,直抒胸臆,一如陕北的“信天游”、青海的“花儿”,成为原生态的民间歌乐。

阜宁牛歌既缠绵悠长,又高亢激越,轻弱时似呻若吟,低婉至尘埃草丛;昂扬时若雷如闪,刚烈到云裂风悚。上溯到封建社会,一直遭受压迫、奴役的劳苦大众,披星戴月、耕田翻地之时,胸中凄苦、心头块垒不得消解,只得借助“打哩哩”一叙心声。江苏地方戏淮剧,腔韵曲谱多悲调,著名作家王干先生著文,称是“当年盐工唱的”,因为“盐工特别辛劳,在烈日下光着脊梁晒盐,像牲口似的,他们唱出来的调,注定悲凉哀怨”。是的,阜宁庙湾盐场为明清时期江淮十三大盐场之首,盐民们吃尽了劳苦。淮剧也是乞讨人唱的。元明以降,里下河地区多水患,黄河几度经此夺淮入海,庄稼颗粒无收,“要饭的”就多如鱼虾,不少贫寒的乡民就跑到上海滩讨生活,乞讨的淮调就在上海闸北一带扎下根。无论是盐工还是乞讨人唱的,多采用“打哩哩”的唱腔唱法,这是牛歌“阴柔羸弱”的一面。

阜宁牛歌还有刚烈一维。阜宁自古亦是尚武之地,清代,时常遭受倭寇侵扰夺掠,庙湾民众苦不堪言,先后涌现出北沙、蛤蜊港等地英勇抗击倭匪的壮烈事件,并勒石立碑、永载史册。一些抗倭乡歌、童谣至今还在传唱,其旋律就取之于牛歌,高亢激越,具有强烈的穿透力与爆破力。

阜宁牛歌影响广泛,更有重要的历史文化成因,贵在一脉相承。清雍正九年(1731年)阜宁建县,时域总面积5766.75平方公里,至民国时农耕面积一直为江苏省县级之冠,耕牛的数量自然是庞大可观的。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大面积旱改水成功,荣获国家金质奖章,耕作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大面积推广良种,逐步形成稻麦轮作制度,阜宁成为江淮粮仓,其中耕牛作出重大贡献,家乡人民与耕牛结下深厚的感情,不同的时代涌现出许多爱牛护牛的人和事。其中,新中国成立后,益林镇老农王志文荣获全国养牛模范,参加国庆典礼,受到周总理的亲切接见。他一家人与耕牛同屋居住、朝夕相处,他又是地方知名的牛歌手。彼时,在阜宁农村,养牛的大户人家有耕牛五六头,小户农家也有两三头,有队必有牛屋,有牛必有牛倌和牛歌,社场、牛屋、牛倌和牛歌是缺一不可的标配。

一些历史机缘,同样成就了阜宁牛歌的广泛影响。抗战时期,新四军军部进驻阜宁时,阿英、贺绿汀、黄其明等文化名人都被牛歌所吸引,兴致盎然,为之作诗、为之谱曲、为之成戏;尤其是贺绿汀,他第一次听闻牛歌是在阜宁停翅港的乡村田间,他坐在田埂上,一位耕夫右手持牛鞭、脚踏耙板、左手牵着牛绳套、嘴里不时呼着具有乡土气息的牛哩哩声。贺绿汀被这一场景打动,一遍遍聆听,在纸上记下牛歌的曲谱。新中国成立后,他以阜宁牛歌为素材,创作了《垦春泥》等音乐名曲。在阜宁成立的盐阜银行发行的壹圆、伍角的抗币,印有农民策牛耕田的木刻图案(称为“小牛票”),有形中扩大了阜宁牛歌的影响;再者,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广大知识青年到农村,上海和苏南等地的知青下放阜宁,随着知青返城,又无形中将阜宁牛歌带向四面八方。

阜宁还有“江淮乐地”之誉。曾经的苦难之地,何“乐”之有?彼时之“乐”,是阜宁先祖勇于与困厄抗争、敢于改变悲苦的坚强不屈气概与乐观自信心态。唐朝,这里驻扎过黄巢农民起义军。明朝,张士诚在这里跃马挥戈。施耐庵笔下的沙浦寨写进《水浒传》,名动四方。明末著名的抗清英雄黄得功,出生于羊寨,壮年随队伍出关北上,后入籍辽宁,彪炳明史,光耀千秋。大革命和工人运动时期,陈阿金、顾正红、肖万才名扬天下。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期,一支文武兼修的铁军饮马黄河故道,其间建立卖饭曹文化村,彦俊咸集,其中出了一批虎虎生威的将星。新四军文工团在此唱响“乐地”之乐,《拔根芦柴花花》正是由著名歌唱家雪飞在渔滨河畔唱响大江南北。

阜宁牛歌传承生生不息。地方文旅部门做实“抢救”性保护工作,一代代牛倌就是最佳传承者;文化工作者对本土牛歌进行了初步发掘,选词记谱,形成文字和歌曲。阜宁牛歌不曾中辍,根展脉延,一直是保“牛”节目。全县已有得到上级文旅部门确认的“牛歌传人”400余名,“阜宁牛歌”由此成为一个靓丽的文化品牌,获得江苏省“五星工程奖”,阜宁被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看今朝,水绿是阜宁终年的担当者与志愿者,牛歌是长情相伴的风雅颂与精气神。今年春天,家乡“打春牛”的传统文化活动应时而作,乡亲们再度登台纵情唱响“牛歌”。射水无语悠悠东流,始于古、兴于今的“阜宁牛歌”不曾被岁月湮没,而是“九万里风鹏正举”,一直唱响未来。

手机扫码分享本文
“盐”守根脉 城向海生 龙冈看桃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