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海教
在江苏北部、黄海之滨,有一座因盐而生的城市——江苏盐城。两千多年前,先民在此“煮海为盐”,以盐立城;两千多年后,这座“百河之城”褪去单一的盐白色调,以“生态绿、科技蓝、产业金、文化红、创新橙”的斑斓色彩,书写着新时代的传奇。今日盐城,已“名不副实”。盐城的变迁,不仅是一部从“盐渎”到“绿都”的转型史,更是一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启示录。
历史:白色底蕴,盐生盐城。
盐业铸就城市之魂,盐城的血脉中流淌着盐的基因。西汉时期,这里因“环城皆盐场”得名盐渎,后于东晋更名为盐城,成为中国海盐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历代盐民在滩涂上“穿渠通运”,开凿串场河串联南北盐场,形成“烟火三百里,灶煎满天星”的盛景。北宋范仲淹任西溪盐官时修筑的范公堤,不仅抵御海潮,更成为盐业经济的动脉,至今仍是盐城地理与文化的标志。昔日,盐商富甲一方,盐税支撑国运,盐城的命运与盐业紧密交织。盐文化,早已融入盐城人的血脉之中,成为他们身份认同和精神传承的精神密码。
20世纪初,随着海岸东移,传统盐场因海水引灌困难而衰落。实业家张謇发起“废灶兴垦”运动,将盐碱滩涂改造为棉田,吸引数十万移民,推动盐城从盐业向农业转型,从“盐田”向“棉田”转身。这场变革缓解了生态压力,孕育了近代纺织业的萌芽,为盐城注入新的经济活力。然而,单一的农业经济仍难支撑长远发展,盐城在工业化浪潮中亟待新突破。一度,盐城在工业化进程中面临环境的阵痛。盐城在艰难探索中前行,为城市转型不断努力。
今朝:绿色崛起,五彩缤纷。
时光流转,步入新时代,盐城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发展变革。曾经主导城市经济命脉的盐业,在城市经济的大舞台上逐渐退居幕后,而一个充满活力、多元发展的产业新格局正强势崛起,生态与产业的共舞,为盐城描绘出五彩斑斓的发展画卷。
湿地之城:从“候鸟天堂”到“世界名片”。盐城拥有太平洋西岸最大的滨海湿地,每年数百万只候鸟在此栖息。条子泥湿地的勺嘴鹬、丹顶鹤保护区的“鹤舞九天”,成为全球生态保护的典范。盐城用生态修复技术,将废弃盐田变为“地球之肾”。通过退渔还湿、互花米草治理等工程,盐城恢复湿地30万亩,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2019年,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申遗成功,盐城成为中国首个滨海湿地类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保护从被动转向主动。2022年,盐城获评“国际湿地城市”,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观鸟经济”“生态旅游”年吸引游客超480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500亿元。
绿能之都:风光无限的产业革命。盐城拥有江苏最长的海岸线,如今这里“风光无限”。盐城的海岸线不仅是生态屏障,更是能源宝库。这里风速达每秒7.6米,年等效满负荷发电超3000小时,堪称“海上三峡”。如今,盐城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占全国四分之一,光伏组件产能全国第一,新能源发电量占比达63%,成为长三角首个千万千瓦级绿电城市。远景能源、比亚迪电池、亨通海缆等龙头企业聚集,形成覆盖研发、制造、运维的全产业链。2024年,盐城牵头的光伏产业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射阳零碳产业园更以“绿电+氢能”模式打造碳中和标杆。盐城正强力打造“新能源之都”。
蓝色经济:冷能与碳汇的创新实践。在滨海港片区,中海油项目年处理600万吨液化天然气,冷能用于冷链物流、冻干食品乃至“东数海算”数据中心;黄海湿地探索“碳汇贷”,将生态价值转化为金融资产,年交易额超5亿元。盐城以“风光+储能”“绿电+冷能”等模式,构建从发电端到应用端的零碳闭环,为全国提供“盐城方案”。
白色升级:“盐+”方程式破解发展密码。传统盐化工向高端延伸:从食盐到阻燃新材料,从卤水到医药原料,一粒盐裂变出百亿产业链;盐文化IP激活文旅经济,荷兰花海年接待游客超300万人次,中国海盐博物馆成为研学热门地。就连盐碱地治理技术也出口非洲,帮助发展中国家破解粮食难题。
这座昔日的“盐渎”正以五彩斑斓的姿态,实现凤凰涅槃的蝶变。
未来:陆海联动,多元共生。
盐城依海而生、向海而兴,是我国沿海开发利用较早的地区之一。盐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海盐的文明史和一部海洋的开发史。海洋强则盐城强,海洋兴则盐城兴。盐城应坚持经略海洋、勇立潮头,陆海联动、多元共生,奋力书写向海图强的崭新篇章。
文化赋能:从盐韵古风到国际文旅。盐城深挖海盐文化、红色文化、湿地文化,串联范公堤遗址、新四军纪念馆、荷兰花海等资源,打造世界级滨海旅游廊道。淮剧、董永传说等非遗走进现代生活,“盐城八大碗”美食IP与湿地慢生活体验吸引全球游客。2025年央视春晚的《我的家》以湿地为舞台,向世界展示盐城的生态之美。
产业强海:激发蓝色动能。盐城出台《盐城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启动编制全国设区市首部海洋经济促进条例,明确了重点发展海洋新能源、海工装备、海洋船舶等九大海洋产业;持续做大做强射阳蟹苗育种、东台海洋特种装备、大丰海水淡化等海洋特色品牌;设立海洋经济产业基金,因地制宜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推动黄海新区等载体积极承接重大生产力布局,加快建设海洋算力中心,打造全国知名海洋先进制造业基地,力争2026年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
科创引擎:从传统产业到科技创新。鼓励海洋企业加快海洋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突破海上风电制氢、海洋生物医药原料开发、耐盐碱种质资源研发等关键技术,健全多层次海洋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深化政产学研合作,催生一批海洋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开放协同:从“沿海洼地”到“战略支点”。盐城拥有空港、海港双一类口岸,依托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与沿海开发战略,构建“风光氢储”出口基地。风电叶片远销印度,LNG对接“一带一路”能源网络。中欧海上风电论坛、跨国公司零碳峰会在此落地,盐城正从区域城市跃升为全球绿色合作的枢纽。
名实之争:名实不副,是否更名?
有人提出,盐城之名,已“名不副实”,何不更名?
更多人认为,这一名字恰是城市最珍贵的文化资产,是新时代文化自信的生动实践。盐城的智慧在于:让传统“盐”字焕发新内涵。它是生态文明的“净化之盐”,用绿色发展为城市“提鲜”;它是科技创新的“智慧之盐”,以新能源为现代生活“调味”;它是开放发展的海洋之盐,展示着当代盐城人向海发展的开放精神;它更是文化传承的“精神之盐”,让千年奋斗史激励当代人。当盐雕艺术品登上国际展会,当盐碱治理技术走向世界,“盐”早已超越物质,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符号。历史长河中,盐城以“盐”为名,因盐而兴;时代浪潮里,盐城借盐而变,向新而生。它用行动证明:城市之名无需追赶潮流,真正重要的是如何赋予传统以新生。从滩涂盐场到风光电谷,从鹤舞湿地到数据云端,这座“不改名”的城市,正以最自信的姿态告诉世界:守得住千年根脉,才创得出万里新天。
盐城的蜕变,是一场跨越千年的自觉革命。这里不仅是“一个让人打开心扉的地方”,更是一座向世界敞开未来的希望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