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表示,将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3年行动。当前危害中国老百姓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来自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当中的很多致病因素跟每个人的行为生活方式、饮食和体育锻炼都密切相关,比如体重异常的问题。
对于体重管理,国家已经出手。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指出,无论是否联合药物或手术治疗,生活方式干预都是减重的基础。简单来说,减肥不靠“饿”,更不靠“折腾”。与其焦虑不安、打听各种偏方,不如在专业医生和医疗机构的帮助下,科学地管理体重,享受健康生活。
吃动平衡 走向健康
“管住嘴,迈开腿”,二者同等重要,互为补充,缺一不可。各年龄段人群都应天天运动、保持健康体重。食不过量,控制总能量摄入,保持能量平衡。坚持日常身体活动,每周至少进行5天中等强度身体活动,运动中可以自由呼吸和交谈,累计150分钟以上。减少久坐时间,每小时起来动一动。
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
不同的人,适宜的运动也不尽相同。每个人都可以从自己的兴趣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1.有氧运动训练由躯干、四肢等大肌肉群参与为主,持续性有节律的运动。可增强心肺功能、控制或降低体重、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改善血脂和糖代谢、调节血压、提高机体抵抗力、提高大脑皮层的工作效率。
2.力量运动训练增加肌肉力量的运动。分为:非器械型运动(抵抗自身阻力的运动)、器械型运动(利用哑铃、弹力带和健身器材等进行的力量运动)。
3.柔韧性运动训练牵伸肌肉和韧带的运动训练。例如:瑜伽、拉伸有氧操等,可增加关节活动幅度,提高平衡能力,改善心理状态等。
把身体活动融入日常工作和生活
1.利用上下班时间充分利用外出、工作间隙、家务劳动和闲暇时间,尽可能地增加“动”的机会。减少出行开车、坐车、久坐等,增加走路、骑自行车、爬楼梯的机会。把身体活动融入工作和生活中,如坐公交车,提前一站下车;如每周主动少驾车,骑车上班或走路上班。
2.不久坐办公室。工作过程中,能站不坐,多活动。如站着打电话、能走过去办事不打电话、少乘电梯多爬楼梯等。每小时起来活动一下,做做伸展运动或健身操。在家里尽量减少接触电视、手机和其他电子产品的时间。
快乐运动 避免损伤
为了避免运动中可能发生的风险,应该学会科学运动。
1.每次运动前应先做些准备活动,运动开始应逐渐增加用力。
2.根据天气和身体情况调整当天的运动量。
3.运动后不要立即停止活动,应逐渐放松。
4.日照强烈出汗多时适当补充水和盐分。
5.步行、跑步应选择安全平整的道路,穿合适的鞋袜。
6.肌肉力量锻炼避免阻力负荷过重,应隔天进行。
7.运动中出现持续加重的不适感觉,应停止运动,及时就医。
8.老年人应该寻找适合自己的活动方式,通过有针对性的身体锻炼,注意安全,也可以有效、显著地降低跌倒的风险,如:动态及静态的平衡练习、核心力量练习、下肢力量练习、柔韧性练习、协调练习等。太极拳锻炼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显著降低跌倒风险的运动。
对特殊人群的运动建议
儿童青少年:从小注意保持健康体重。应增加户外活动,每天至少60分钟。培养运动习惯和爱好,如自行车、慢跑、跳绳、仰卧起坐、柔韧训练、游泳等。
孕妇:适当活动有益于维持体重增加在适宜范围,也有利于自然分娩。可以选择走路和其他运动强度较低的方式,避免发生危险。保持体重适宜增长,宝宝更健康。
老年人:应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增强柔韧性和平衡运动,如太极拳和太极剑、瑜伽、舞蹈等。此外,老年人应时常监测体重变化,使体重保持在适宜的稳定水平。